面肌痉挛的围针浅刺疗法

点赞:22804 浏览:1052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以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为一侧,局限于眼睑、颊部和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肌和颈阔肌,偶见双侧.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等音速诱发.

在祖国医学中,多数医家认为面肌痉挛应属于“筋惕肉”、“筋急”、“痉证”等范畴.到目前为止,其病因未明,服用中药、西药封闭或手术治疗均为一时缓解,容易复发.笔者在临床采用围针浅刺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2005年6月~2007年2月共收集面肌痉挛患者60例,均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且能接受针灸治疗与相关检查.

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纳入标准.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1~65岁,平均45.2岁,病史长者3年,短名5个月.轻度者眼睑、面颊或口角单部位跳动或抽搐,幅度小,发作次数少,无功能障碍,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症状明显,抽搐部位及幅度较人,发作次数较多,甚至抽搐频繁,累及整个面部肌肉,幅度大,眼裂变小,视物障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治疗方案 ①施术方法:施术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较轻仅为单部位抽搐者,以局部痉挛剧烈或最早出现痉挛处为中心,以0.5寸为半径进行浅针围剌.病情较重,抽搐扩散至偏侧表情肌者,以四白为中心,0.5寸为半径进行浅针围刺,同时取经穴下关.此外在眼周痉挛剧烈处可排针浅刺,针与针的间隔约为0.5寸,上下眼睑均可排针3~4根.②具体操作: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后,取28号3.0寸长毫针进行针刺.术者单于持针,针尖紧贴皮肤,然后快速捻转进针,破皮即止(进针深度0.1~0.2寸),针尖在皮下形成小丘,针柄自然下垂,针体悬吊而不下落.每针间隔依抽搐的频率和幅度而定,频率越快幅度越大则间隔越小,反之亦然.针刺后不施任何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治愈:患侧而部无牵拉抽动,随访3个月无复发;③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③好转: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间延长;④无效:症状无变化.

结果 60例患者中,治愈41例,占68.3%;显效8例,占13.3%;有效5例,占8.3%,无效6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讨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有临床上仅为面部肌肉的抽动,并无其他阳性体征.其病因未明,现代医学无可靠确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其病因认识也各有不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风盛则动”;《灵枢经筋篇》曰:“颊筋有寒,则引烦移口.”故笔者认为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之经,导致面部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发为拘急驰纵.《灵枢官针篇》云:“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故本病宜浅剌弱刺激,通过表浅舒缓平和的浅刺法以疏通筋络、调和气血、熄风止痉.本病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浅刺也避免了深刺重手法使患者精神和局部肌肉紧张的不良刺激,减少了诱发因素.围刺是取其近治作用以通调面部经气,经气通畅,筋肉得养则痉挛自止.下关为足阳明经经穴,既可补正气之不足,又可调气血之不畅,为治病求本之法,可达标本兼治之效.

面肌痉挛的围针浅刺疗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神经系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现代医学证明,下关穴下有面神经分支经过,浅刺通过对肌肉、神经的良性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使血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在浅刺时选用长针是取其牵拉之势,令收缩的面肌得以舒张,有利于抑制抽搐的发生.同时,医者还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本法施术安全,临床治愈率高,患者基本无痛,易于接受,适于临床普遍推广.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