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应用抗结核药

点赞:9873 浏览:431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期刊速报】

由安徽省结核病防治所开展的一项显示,结核病患者规范服药、不规范服药和不服药的3年死亡率分别为2.8%、21.6%和40.5%.调查还表明,服药的头2个月是不良反应的高发期,结防人员要强化对这个时期患者的督导管理,防止患者自行中断治疗.该项调查发表在《安徽医学》杂志2013年第7期.

调查表明,导致中断治疗、治疗不规范的最主要原因是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所有中断治疗的患者中,有53,5%的患者是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大而停药;其次是经济困难,虽然抗结核药物由政府免费提供,但是一些合并症、并发症等还需要自己出钱治疗,家庭困难的患者因无钱治疗被迫停用抗结核药物;第三是部分患者难以掌握结核病的治疗规则,病情稍好就自行停药.

调查还发现,在所有中断治疗的患者中,有73.7%的患者是在服药头2个月内中断治疗.专家指出,多数不良反应都出现在前2个月,这一方面提示患者应该坚持服药,另一方面提示结控人员要强化对这个时期患者的管理,对出现的毒副作用及时给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中断治疗的比例.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出现头在2个月内.应如何加强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结核病病情稍好转便停药对患者有哪些危害?结核病患者虽然多数已归到专业的抗结核机构诊治,但是,社区区生或者是村医对社区和村里的居民状况非常了解,这些基层医生可以做些什么呢?

为此本刊特邀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李亮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正确认识抗结核药

抗结核药都有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2种类型.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以及链霉素.二线药物是指除一线药物外的其他抗结核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等.理论上所有抗结核药物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二线药物的不良反应要高于__一线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导致人体所有系统或器官出现损害,如肝损害、皮肤损害、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精神异常、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听力损害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最常见.严重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死亡.

抗结核治疗方案需要多种药物(一般2~4种)联合应用,因此,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进一步增加.国内外报道大约20%~30%的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会引寺己不良反应.

服药的头2个月是不良反应高发期研究发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出现在治疗后的所有阶段,但高发期是治疗开始后的前2个月.其中一些轻度不良反应随着治疗的进行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原因可能与^,体逐步适应药物有关.


早发现、早处理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在治疗前,医生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和主要症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和医生联系而不是自行停药或自己处理.大部分不良反应是轻微的,不需停止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一般都可恢复;中、重度不良反应需要减少抗结核药物剂量、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抗结核药物甚至停用全部抗结核治疗手段.但实际上因为不良反应需要停止抗结核治疗患者的比例很低.

掌握正确使用抗结核药的原则

使用原则 抗结核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早期”是指越早抗结核治疗效果越好;“联合”是指抗结核治疗至少要联用≥2种药物;“规律”是指按照医嘱服药确保药物浓度维持稳定水平,最大程度杀死或抑制结核菌;“适量”是指药物剂量要在最大药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间寻求一个相对平衡;“全程”是指在结核病全部疗程内均要服用抗结核药物,这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过早停药危害大

经过正确抗结核治疗2—3周后,大量的结核菌迅速被杀死.此时患者症状可能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这些被杀死的菌群主要是敏感的结核菌,但是还有一部分生长缓慢、耐药或细胞内的结核菌这时是不能被杀死的,这些结核菌需要继续用药才能被杀死,这就是为什么抗结核治疗需要较长时间(至少6-8个月)的原因.患者如果觉得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那些尚未被杀死的结核菌就会继续生长,进而导致结核病复发或出现耐药.一旦出现耐药,患者除了经受疾病痛苦外,治疗成本、不良反应都会明显增加,而治疗效果则明显降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国家正在推行“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新模式.所谓“三位一体”是指疾控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各负其责.社区医生或村医是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核病防治模式中起着“兜底”作用.

规范应用抗结核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药物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13年原卫生部颁布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包括负责肺结核患者居家治疗期间的督导管理,负责转诊、追踪肺结核或者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有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对辖区内居民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

因此,基层医务人员在监督患者服药、健康宣传以及推荐结核病可疑者就诊等方面作用巨大.基层医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接受正确的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各地疾控机构及定点医疗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基层医生更新结核病诊治相关知识和提高基层医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