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知多少

点赞:32859 浏览:1548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唐代时,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年龄:唐朝年满七十才退休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官越小,退得越早.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已经八十多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待遇:退休之后,国家供养


至于退休后的待遇,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到了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知多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致仕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提前:自愿退休,不分年龄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也就是说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的人有的是.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告病”.但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他当过“太子师”,官也做得很大,太傅、丞相都做过.他曾多次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即有病可以治病,皇帝还给你送医送药,够意思了吧!如若想不玩了则没门,谁叫你太有才了.

(廖鹏荐自《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