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点赞:12203 浏览:482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016-02


摘 要 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南方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山地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本文以云贵高原为例,着眼于南方民族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对山地生态环境促进南方民族文化发展进行再思考,试图提出一些实际层面上可供操作的想法.

关 键 词 南方民族 民族文化 山地生态 生态环境 互动关系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南方的民族,尽管经济文化类型各不相同,但都受着山地环境的制约,因而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打上山的印记,山地直接影响各民族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影响着当地居民特有文化的形成,表现出独特的山地文化特征.

一、云贵高原概况

云南、贵州,在地理上属于一个单元,云贵高原地形复杂多样,地面崎岖不平,山地面积广大,以多山为其特征.在万山之中,散布着众多的山间盆地、河谷阶地,俗称“坝子”.大体说来,云南的坝子多而且面积较大,山地仍占很大比重,特别是西部横断山脉地区.贵州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坝子虽然数量不少,但面积都很狭窄,万亩大坝为数不多.云贵高原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云贵少数民族有28个,主要有傣、彝、壮、苗、瑶、哈尼、藏、回、侗、土家等民族.

生活在山地的民族,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挠和冲击,社会发展缓慢,文化变迁的机率很小,因而本土文化的积淀很深.云贵高原作为我国南方山地的典型代表,既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自然资源,也为当地独特的山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二、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文化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变迁.当生态环境改变后,就会为文化变迁提供外部条件,从而导致文化变迁.因此,一个自觉的文化变迁过程,就是根据环境的客观要求和文化自身的变迁可能,通过创造和改变条件,促进一个文化沿着进化的方向变迁发展,直到组成新的文化形态.

(一)山地生态环境对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

云贵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生成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众多的洞穴,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创造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此种地型地貌和资源,决定了其经济类型属山地经济,采集和种植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属山地农业,而且发展缓慢,三是大山的阻隔不仅造成了对外交流的困难,也使区域内部文化信息受阻,在形成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决定了这种区域文化内部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四是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生态长期保持完好,不但为山地文化的创造传承提供了可能,而且为宗教文化的滋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二)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表现

1.经济类型与山地生态

(1)农业、种植业方面

从总体上讲,云贵的经济可以概括为山地经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山地农业,而且矿业、手工业、建筑、交通都深受山地影响.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山地农业在云贵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坝子中主要是水田农业,而广大山区则长期盛行刀耕火种.由于人们生活场所开始固定,使得云贵人口增长速度变快,而山地提供可供开垦的耕地极为有限,为了适应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以及定居生活的需要,云贵的少数民族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梯田稻作是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最高的农业形式,也是云贵少数民族定居生活的必然选择.梯田既充分利用地形,又充分利用山上的水源,在有效扩大水田面积的同时,又美化了自然环境.古老的水车、水磨、水碾,有着很高的科学含量,是人类利用水力资源的开拓者,是现代水力发电的先导,保存下来也是一道展示山地风貌的景观.如今,在云贵高原上存在着大量的高坡度梯田,最著名的要数云南南部红河的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历史上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和山地环境条件,驯化水稻取食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梯田文化.

(2)手工业方面

由于南方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不同,手工业发展的方向也不一样,各有所长,风格各异,因而手工艺产品千差万别,显得丰富多彩,例如土家族的织锦、术滩、刺绣,苗族的腊染、银饰,侗族的侗锦,还有牙雕、剪纸、银饰、竹编等等都是文化瑰宝.这些手工产品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富有独创性,是其他民族难以模仿和取代的,因而独树一帜.

(3)商业方面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南方各民族的商品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产品和农副产品越来越多的被作为商品在集市中出售.云南白族妇女“勤于纺织,贸布匹”,壮族的壮锦、壮人布、花中销往各地.随着各种商品流入市场,使集市繁荣,商业城镇不断形成.云南白族地区,仅大理府属的固定集市就有48个,“大理三月街”成为云南最大的贸易市场,届时蜀、楚、黔、桂、藏等地的各族商人携货前来贸易,大理、祥云、鹤庆、邓川、蒙化等城镇都是较大的商业城镇和货物集散之地.

(4)其他方面

民族医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维护着山地民族的健康,它是人们用生命体验得来的科学,在某些方面确有奇效,例如藏医、傣医、壮医、苗医.南方各民族对于矿产开发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云南的铜和锡,贵州的煤、铅、汞矿,历史上都很有名.

2.宗教信仰与山地生态

南方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极大差异,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但在各自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不少南方民族都有自己的绿腾和对森林、植物的绿色崇拜,并相继产生出民族宗教圣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虽然是一种原始的信仰,但从思想的层面上考察,在对自然的恐惧与崇敬的复杂心态之中,隐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深藏着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思想.

在西双版纳一些傣族、布朗族村寨附近都有面积大小不等用来祭祀神灵的原始森林,傣族、布朗族人民将这种山称为“龙山”.这种夹杂着相当原始宗教成分的特殊文化以主动的姿态对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管理,并反映出很强的生态价值,表现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学思想.

3.建筑形式与山地生态

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南方各民族在建筑上都有独特创造,例如:傣族的竹楼,侗族的木楼,壮族的麻栏,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独龙族的大房子,布依族的石板房,纳西族的木楞房,彝族的土掌房,藏族的碉房,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等.在公共建筑方面,有溜索、索桥、竹桥、木桥、石桥,有水井、堰塘、水车、水碾,有鼓楼、风雨桥,有大理崇圣寺三塔、景洪曼飞龙佛塔、寺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建筑的瑰宝,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适用性.

4.民族节日与山地生态

从整个云贵高原来看,多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呈异彩,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文化圈”,而这些民族文化又可以集中表现在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上,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

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山地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梯田作为哈尼族的“生命之本”,其节日和祭祀活动总是与梯田稻作有关,隆重的开秧门节、六月节、尝新节、十月年等和相关宗教活动,就是表达和庆祝丰收的喜悦,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5.饮食文化与山地生态

在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山地生态环境,决定了南方地区传统的饮食文化.云贵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糯米饭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也是侗族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此外,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三、对山地生态环境促进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再思考

(一)山地文化与市场经济观念的融合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选择茂密树林、涓涓流水的半山腰定居,而后从山寨脚起开垦的梯田,标志着南方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从毁林开荒、轮息耕种到在固定的水田里年复一年地精耕细作,这是历史的大跨越.与此同时,以稻米为主的食物结构及其带动的家禽家畜养殖,比起广种薄收的山地养麦杂粮果腹,守猎捕到鸟兽才有肉吃的生活方式也达到质的飞跃.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实践使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应该赋予南方梯田稻作模式、传统民族文化新的内涵.历史上与外界交流较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改变农民以种田为本,以吃饱穿暖为目标的旧思想,破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旧观念,在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以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满足市场需求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二)优势资源培植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

南方民族聚居的山区独有的气候、土壤、水质,为生产特色粮食品种及茶叶、咖啡、紫胶、橡胶等经济作物,生产笋丝(片)、细木耳、山药等土特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南方各民应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多种致富项目,发展多种特色产品,进行专业户与集体力量相结合的经营管理,在适应市场需求基础上努力提高这些土特产品的产出率,从根本上改变南方山区种植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

对南方山区独有的优势产业资源如各种蔬菜、水果、药材、茶叶、咖啡、矿物质等,进行人工培植、造就规模,深度加工以提高附加值,并转化为更高质量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新资源,满足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层次市场需求.

(三)民族文化与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旅游、民族、文化、林业、交通等不同行业部门.在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时,应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角度整合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云贵高原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工艺等,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歌舞、服饰、建筑、工艺.如苗族的“吊角楼”和“芦笙舞”,布依族的“干栏”和“铜鼓’,仡老族“吃新节”等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流传至今的各种民俗文物如瑶族的蜡染、刺绣,苗族的织棉、刺绣、银饰,布依族的土花织棉、扎染等也为当地旅游业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