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新形势下的医德体系

点赞:8361 浏览:329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的历史时期,医风建设与传统的医德观念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并将经受严峻的考验.面对社会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取向的变化,以及医务人员在医德医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德体系,就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建设医德评价系统,明确医德评价的重要意义, 了解医德评价的依据、标准、方式,构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的医德理论体系,建立健全医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R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00-04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转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使社会各行各业发生深刻的变化,医院医德医风建设与传统的医德观念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经受严峻的检验.面对社会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取向的变化,以及医务人员在医德医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建设新形势下的医德体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做到讲求两个效益,把握医德建设的方向.新时期医院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属于第三产业,这即掌握和应用市场经济规律以获得经济效益,保证医院自身需要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公益性福利事业,与人的健康和生命休戚相关,而医院又不能完全进入市场,由市场选择和取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等价交换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两个效益一起抓.事实证明,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并不矛盾,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健康和医疗的需要,也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医务人员是普通劳动者,同样有物质追求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时期,也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一致创造了经济前提,而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以个人利益为驱动,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使他们取得应有的劳动报酬,增加相应的收入,是不违背医德原则的,恰恰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建设的方向.但医德毕竟是建立在医疗实践这块沃土之上,而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能轻视医德,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道德主体,贯穿整个医疗活动,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在功利与人道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也要服从人道的原则,这是由于医疗卫生职业特殊性所决定的.

2.建设医德评价系统

医德评价,是根据医德的原则和规范,对医务人员或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行为是否道德所做的判断.适当的医德评价,有利于医疗卫生单位明确医德方向,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德情操.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现实生活错综复杂,人们对医德的评判众说纷坛,因此医德评价必须建立新的客观标准,医德规范应该被注入新的内容.

2.1 医德评价的重要意义

医德评价是医学原则和规范赖以发生作用的“杠杆”.医德在医疗活动中的调节、规范、教育、激励等功能,只有通过医德评价的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具体来说,医德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的道德价值起评判作用.通过对医德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自我在理论上弄清医德是非,逐步形成符合主流社会医德的内心信念,在意识上养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除丑扬美、却辱争荣、弘是抗非,使这些信念作为选择和评价医疗行为的指南.

2.1.2 对医务人员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正常、健康、广泛深入的医德评价活动,是医务人员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这种教育具有内省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医德评价所造成的氛围和舆论的褒贬形成一种影响医务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巨大教育力量,并植根于情感和心理之中,告诉医务人员如何选择正确的医德以及怎样在行为过程中努力使良好动机与良好效果统一起来,从而使医德水平不断提高.

2.1.3 对医务人员的行为与医患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规范作用.医德行为受医德意识支配.通过医德评价,医务人员增强了医德责任感、是非感和正义感,从而指导、规范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与医疗实践活动,以协调医患、医技、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减少医患冲突,创造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

2.2 医德评价的依据

在道德评价上应该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既不能简单地以效果来判断动机,也不能以动机代替效果,应该联系全部医疗过程来进行医疗行为的道德评价,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判断,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3 医德评价的标准

医德评价的标准,即在医德评价中用来衡量被评价客体时,评价主体所运用的参照系统或价值尺度.符合尺度的言行或人,都认为是善行;违反尺度言行或人,被认为是恶行.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地位及教育水准的差异,加上每个医务人员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不同,历来在医德评价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是与非、善与恶总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这种客观标准就是看人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公认的医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或疾病的缓解和根除.是否有利于患者健康是评价和衡量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德及医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如果医务人员采取某些能意识到的,对患者治疗不利的措施或行为,不论其主客观原因如何,都是违反医德的.

2.3.2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卫生工作把疾病与健康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和研究.医院不再单纯是治病救人的诊疗机构,同时还担负着预防疾病,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一切有益于人类健康利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统一.

2.3.3 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医学是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人类生命运动的规律及其本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探索战胜疾病、增进人类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辛勤劳动,不辞风险,不图名利,团结协作,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上述标准,其基本精神是要求医务人员的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严格遵循和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利益;维护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的利益;维护医学科学发展的利益.这也是进行医德评价时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同时在实施中还应参照其它有利原则、自主原则、公正原则和互助原则等进行医德评价.

2.4 医德评价的方式

医德评价主要有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评价方式.

2.4.1 信念的自我评价.指人们依照某种观念、原则和理想等形成的信念,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自觉做出医德上的自我肯定或否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德选择的内在动机和医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它是医德评价的一种重要的内在方式.当医务人员真诚履行自己职责,竭尽全力医治好患者的疾病,就会对自己合乎医德要求的行为过程及结果感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形成一种信心和力量并将在今后继续坚持这种行为.当自己在医疗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差错,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或损失时,即使别人未察觉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由此而感到内疚和羞愧,促使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检讨,并在今后避免再发生类似不良行为.可见,作为一种道德的精神支柱――内心信念不轻易形成的,它是通过良心来发挥作用的,是以良心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自我满足、自我安慰的形式进行医德评价活动的.信念在道德评价中起着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是医务人员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约束的精神动力.

2.4.2 社会舆论评价.舆论是指医德是非判断的多数人意见和态度,包括全社会和医学领域自身对医疗行为而作的善恶评价.社会舆论评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强制力的特点,而且是应用最普遍的医德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只是医务人员内心的一种自觉激发和制约,而社会舆论评价则可以在行为者不论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情况下,迫使其改变自己的行为,抑恶从善.

健康的社会舆论和其所营造的道德气氛,使医德原则得以执行和巩固,激励和鼓舞医务人员在道德和事业上的进取心,同时也为其充分履行道德责任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舆论赞赏什么,鄙弃什么,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趋向,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


社会舆论评价的途径很多,如对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聘请院外监督员等,以使医务人员根据社会舆论和具体措施所表述的意见和态度,了解医疗行为应选择的标准,提高择善拒恶的能力,并且在社会舆论的赞扬、规劝或谴责下,坚持或改变自己的医疗行为方向.

2.4.3 传统习俗评价.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历史形成的一种稳定、惯常的行为趋向.传统习俗不仅是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具有评价道德好坏、善恶的作用,而且实际上成为不同领域道德规范的补充,是社会纪律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其形成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背景,故评价其作用时应该注意到积极和消极的重要性.在种种传统习俗中,只有那些涉及患者健康利益、体现医务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习俗,才是评价医德时所应该考虑的.在实施中,对传统习俗应作具体分析,继承和发扬医德传统中的精华,舍弃糟粕,积极树立新的道德风尚,促进医德建设.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德体系

3.1 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的医德理论体系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表现在道德建设上,就是要把“为人民怎么写作”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以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医疗事业发展方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医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备这一特征.我们所构建的医德理论要把“为人民健康怎么写作”、“以人为本”的核心和集体主义的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使之对理论体系中的各个部分起导向和制约作用,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在医德理论中要吸收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如自主、竞争、平等、公平等思想观念,又要针对其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提出相应的策略.特别是要对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原则冲击下的义利观作出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这是当前医德理论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医德理论的核心问题.

3.2 要批判与继承我国传统医德中有价值的东西

在我们的医德理论体系中,传统医德仍应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3.2.1 要正视医德的特殊性,继承和发扬传统价值导向的精华.传统医德中那种对患者高度负责、忠于医疗职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永恒价值.我们非但不能否定这种升华,而且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个人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上升、膨胀到否定、排斥传统医德价值中精华的地步,那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3.2.2 反思传统的医德价值导向,需要探索适应转型期的医德导向和规范.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德价值导向的精华,实际上也意味着或蕴涵着同时要变革和发展传统.即使我们撇开长期封建的、小生产的价值观念不谈,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左”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不影响到道德领域,包括医德的价值导向,在“左”的影响下,一方面对知识的价值、对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不够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又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某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千篇一律的道德要求.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医德教育的信誉和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说归说,做归做”、“口头上一套,行动上另一套”的现象.

可以说,尽管20世纪50年代在医德医风上有些好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但已不可能再在那样的条件下建设医德医风了.因为情况极大地变化了,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的潮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念将进一步变化和发展.知识的价值、个体的价值等随之上升.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认识,立足在这样的基点上来建设医德医风.

3.3 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医德建设中的文明成果

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的医德理论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应把这些精华大胆吸收到我们的医德理论体系中来.如:(1)以功利论为特征的人道主义观点.这是近现代西方医学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医德理论的核心,它强调要考虑广大社会人群的健康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医务人员要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情感、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并在此基础上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1. 人权论.其基础是价值论.它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其中包括患者的权利和医务人员的权利.2. 公益论.其本质也是价值论.它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出发,主张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以公正态度将对患者的责任同对他人、社会和后代的责任统一起来.人权论和公益论相结合的人道主义,是适应生物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出现的涉及人类生命、生命过程和生命质量的医德新课题的重要成果.建立在义务论、美德论、功利论、人权论、公益论基础之上的西方当代卫生事业决策的一些指导原则,对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如生命价值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自主性原则、不伤害原则等.

4.建立健全医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4.1 医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医德建设的重点在领导.医院领导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医院领导不仅要率先垂范,还要做好整个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领导工作.

4.2 医德建设的激励机制.①物质激励机制,即把医德医风建设与医务人员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如建立医德医风考核制度,成绩好的在职称评定、晋级、出国、进修、分房等方面给予奖励或优先考虑,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②精神激励机制,即把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种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对医德高的医务人员给予肯定和表彰,对不良的医德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形成一个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③典型激励机制,典型分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典型激励以正面典型为主,反面典型为辅.

4.3 医德医风建设的约束机制.①法律约束机制.目前医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法律还显得较为苍白和软弱.我们要加快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法规、原则及立法精神进行医疗卫生领导的管理,规范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工作,规范医疗卫生领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为.②行政约束机制.行政约束机制在促进广大医务工作职业道德意识向职业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效应.③道德约束机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深化“慎独”修养,要在道德的约束下,在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履行守护生命的职责,摒弃杂念,廉洁行医,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为广大人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怎么写作.

4.4 医德建设监督机制.①自我监督机制.在医德建设中,培养医务人员的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培养医务人员的“慎独”精神,无论有无外界力量的参与,都应严格按照道德规范来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积极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看齐.②行业监督机制.即在行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医德医风监督系统.如建立医德考核制度,并成立专门的医德医风监督小组,把通过种种途径收集来的信息记录在医德医风考核档案中,与医务人员的奖惩挂钩.另外,还可成立医院委员会,配合院方检查、监督道德法规的执行,对违法乱纪事件向纪委、监察等有关部门提请处理.③社会监督机制.即开拓外部监督渠道,增强对医德的社会制约力.④舆论监督机制.即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及医院的橱窗、板报等宣传工具,表扬和宣传医德高尚、医风廉洁的先进个人和单位,揭露和抨击不良的医德医风事件,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制约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

5 医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5.1 思想保障机制.道德行为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要想使医德建设的成果得到长期保障,就必须打好医务人员的思想基础,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医德意识.这种思想教育,要抓好在校和在岗两个环节,使医德建设得到超前的、连续的、长久的思想保障.

5.1.1 医院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首先,不仅要重视经济管理、业务技术管理,而且要重视医德管理,应把两者有机结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医院管理者要不断学习管理知识和医德理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再则,医院管理者要改革领导方式,由“业务技术型”的硬管理逐步向“科技管理型”的软管理过渡.

5.1.2 培养合格人才,搞好梯队建设.培养合格的医院管理人才,必须从学生的教育抓起,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系统、多种形式、生动形象的医德教育;对在职医务人员还要定期进行医德再教育,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同时,对管理人才要超前培养,在思想与业务考评中,把德才兼备,既有管理潜力和才能,又有专业特长的双重人才挑选出来,逐步充实到医院管理队伍中,搞好医院管理者的梯队建设,避免人才断层的进一步扩大.

5.2 物质保障机制.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决定的.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也是他们物质基础的一种反映.当前医院的经济模式是:财政补偿(财政拨款)+经营补偿(医疗怎么写作收入)成本费,这种模式使医院的生存面临困境.要铲除医务界的腐败现象,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如国家应增加财政拨款,减轻医院对经营补偿的依赖,削弱或消灭“药品回扣”的市场.医院要挖掘潜力,扩大怎么写作项目,开源节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应有的物质保障机制.

5.2.2 国家要增加健康投资,医院要发展补偿机制.国家要从长远打算,舍得增加人民健康投资,如建立卫生保健拨款制度、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等.其次,要确实逐步解决目前的分配不公问题.国家应有明确政策,对医务人员的劳动给予尊重,使其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并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住房、工作环境等问题.同时,医院管理者应积极寻求补偿机制.比如,扩大医疗怎么写作项目,形成自己医院的特色,发展医院第三产业.

5.2.2 卫生行政决策部门要完善整体意识,加强宏观调控.要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解放出来,建立长远的战略思想,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决策机构,要打破现行的条块分割,要及时调整卫生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工作程序、医疗标准、组织机构、医疗费用和怎么写作方式等,使医院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并且扩大社会怎么写作,求得医院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随着分别先后出台《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规范的提出和制度化,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保证制度和措施的实施,正改变和提高医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必将推动医学科学的新发展.

总之,医德体系建设是一定社会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赖以发生作用的杠杆,是把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医德信念和医德行为的重要环节.医德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医务人员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医德风尚有着不可低估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