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而无文行之不远

点赞:22198 浏览:1038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陈长林简介

笔名常琳,有两篇杂文荣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并有多篇杂文入多种杂文年度选本.首创“成语重组”系列杂文,颇受好评.

○记者:您创作杂文二十余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仅《伤心白马寺》即获两项大奖,《致敬金字塔》获得第十八届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很想知道您是如何与杂文结缘的?

●陈长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应聘到省城一家报社工作,本来是冲着当记者来的,当时记者还是一个挺让人向往的职业.谁知报到之后,却被安排做了编辑.编辑就编辑吧,反正都是摆弄文字,只是不能像记者那样跑来跑去写东西了.可报社毕竟是新闻单位,写东西才是硬道理.写,还是不写?不成问题;写什么,才是问题.表面看,杂文与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都属同一家族,但杂文显得更个性化一些.再说,初来乍到,代表报社立场的文章一时还轮不到我来写.三天不查重复率生,要写总得选择一种体裁试笔,那就用杂文好了.从此,便与杂文结下缘分,不离不弃,携手至今.记得贵刊刘成信主编在一次会议上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编杂文.随后我接着说:我大半辈子主要就写了一种文体,也是杂文.

缘分说不清,理由须找寻.我与杂文结缘果真如此简单?说不定前缘一直处于潜伏状态,不曾显形而已.我的少年时期不幸与“”重合,到读书时除了“宝书”四卷,几乎无他书可读.倒是遇到过几本鲁迅作品单行本,觉得有趣,可惜又读不大懂,遂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写套全的,带注释的.到了报社后,果真花了一笔“巨款”,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这是我个人藏书中的第一套“全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受的都是唯物主义教育,结果在生活中发现,有时恰恰是唯心主义更便于说明问题.从中年到老年,我一直写作杂文,是不是全凭鲁迅先生暗中指引?“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尽管有人会说,天下写杂文者多矣,何必“拉大旗,作虎皮”?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毕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杂而无文行之不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杂文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记者:资深杂文编辑朱大路评价您的“成语重组”系列杂文,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杂文新样式”.请问您是怎么想到用“成语重组”这种样式来写作杂文的?

●陈长林:“成语重组”系列首篇杂文初刊于2006年12月5日《文汇报》“笔会”.实际上,“重组”念头的萌发,和贵刊2006年那次征文不无关联.那次征文我写了好几篇稿子,其中发在《新文化报》那篇已初现“重组”端倪.当时单位班车下班途经工农广场,经常堵车,新修一条“昂昂溪路”后,大有缓解.只是这“昂昂溪”,尽管也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处古文化遗址,终嫌看起来眼生,念起来拗口.遂以《不明之“路”》表示质疑.后来写过一篇《闻鸡起疑》,题目已是“成语重组”,内容仍是传统样式.


这种体例能否成立?一时心中没底,特意写信给朱大路请求指点迷津,信中说:“近两周我写了三篇同一体例的杂文或说小品,就是用现实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前沿知识、名人说法等对应常用成语,重组一些‘成语’,统一名为‘成语重组’,其实是借题发挥.不求分析到位、立论越位,只求重组对位,耐人寻味.每则三五百字,每篇三则.这样的文字我从未写过,也没见别人写过(网上检索亦无先例),特将三篇一并发你,想听听你的高见.”并表示若可自成一体,希望借《文汇报》东风,在“笔会”刊出.朱大路当即表示,他支持杂文写作中的所有创新,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其实这也是我写作杂文多年后,苦于无从突破所做的一点努力.

尝试成功自古无,求新求变世所需.“成语重组”刊出后,《杂文月刊》和贵刊都曾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