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在“不”!

点赞:22042 浏览:103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套现、查重成风

程恩富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谨防创业板成为万人坑”

不少公司上市前业绩靓丽,上市后立即变脸,发行时说得天花乱坠,市盈率奇高,之后股价却连连雪崩.许多高管为了及时套现,法人股一解禁,个别人就马上不惜第一时间辞职套现,这是明显的抢钱行为.201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总投资只有35.91亿元,可截至2011年底,创业板上市融资达1959.13亿元,创造了500多位亿万富翁;疯狂膨胀不说,这些拿到巨资的公司,反而有近三成业绩明显下滑,总分红率不到4%.

最近《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思稿》出台了,作为没有历史包袱的全新市场,创业板的退市制度理应先行.对这种“规范”上市的公司,的确应该规定不得借壳重组,否则原始大股东通过IPO一夜暴富,再去卖壳挣钱,社会公理何在?而若参照目前不成熟的主板退市做法,如果原始大股东们通过IPO一夜暴富后再逐步抛空股票,损失都得由中小投资承担,这明显不公.目前主板退市制度的不健全成为了绞杀中小股民财富的绞肉机,并成为犯罪分子的放生通道,这与总书记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创业板要以此为鉴.

(摘编自新浪网“股市振兴大讨论”《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股市》征文)

股票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金学伟 吉能资本投资总监

“流通市值不减,调整不会结束”

A股如此疲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股市供求处在再平衡的周期中.沪深A股是个发展中市场,高速扩容是主旋律.在这一主旋律下,供求关系在A股调整中始终占据着重要、有时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是每一次重大调整的主要矛盾之一.


历史上,沪深股市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供求再平衡周期,分别是1992年5月、2001年6月和2007年10月.每调整都要在流通市值跌去50%以后才会结束.尤其是1993年到1994年那一轮调整充分证明:只要流通市值不减,或没有调整到足够低位,哪怕股指跌幅再大,调整都不会结束,哪怕其间有一些利好出台.无论是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业绩、估值,都只是调整的触发因素,而非调整的结束因素.

从2009年起,沪深股市进入了第四轮供求再平衡周期,由于新股发行上市的增量扩容加限售股解禁导致的存量扩容的双重夹击,在股指没有创出新高的情况下,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却反而在2011年4月增加到了21万亿元,如从2008年末算起,在两年半不到时间内,增加了四倍以上,年均复合增幅高达95%.

在流通的市值快速增加背景下,股市的保证金余额却在大幅减少.据笔者对资金流量的测算,沪深股市保证金余额最高曾达到过2.9万亿元,而现在已不足7000亿元.同样,只有当保证金余额达到流通市值的6%以上,沪深股市才能维持最起码的弱平衡状态.而现在是不足7000亿元的保证金对近17万亿元的流通市值,比例仅4%,股市资金缺口将近4000亿元!

(摘编自8月27日《上海证券报》文章,原文题为“是否应该救市:四大周期叠加是A股疲弱的原因——兼论我们是否应该救市(上)”)

新股发行改革走入误区

苏培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监管部门有意偏袒机构投资者”

从发行制度和最近调整的诸多游戏规则来看,监管部门在有意偏袒机构投资者,认为机构的定价和申购行为就相对理性,新股的“三高”似乎是散户非理性追逐导致的,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市场弊端全部推给“散户主导的市场”,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新股发行的“三高”主要是主承销商操控的,由于“直投+保荐”的利益驱动,保荐机构一定会做高发行价、抬高上市价,再加上超额募集还可以获得更多提成和承销费,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制造新股发行的“三高”.如果不叫停“直投+保荐”模式,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会永远存在.

但监管部门对此却视而不见,反而对于网下配售获得的股份取消了锁定期,在以增加新股首日流通量的借口下堂而皇之地解禁,使得畸形的新股发行制度持续存在,一批具有“特殊身份”的资金将会高度垄断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会继续让中国股市的一、二级市场割裂下去,新股发行仍将成为某些机构和个人快速猎取财富的渠道.

他们也在“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宏观经济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从新股刚一上市就被机构卖出的行为来看,机构投资者对新股的定价和参与依然是投机性的,他们主要是为了赚取新股发行价与上市价的价差,没打算长期持有,否则就不至于快速了结.

(摘编自新浪网“股市振兴大讨论”《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股市》征文)

新政不够市场化

林殷平 北京华阳董事长

“学习美国证券管理制度”

香港联交所是全球交易所中对上市条件要求最严格的交易所之一.中国股市除了照搬过于严格的香港模式外,还至少增加了数倍于联交所的限制条件.在股票发行审核过程中,由于证监会、发审委太过于负责,总想帮股民“选美”,结果反而可能导致某些公司错过在最佳时机筹集资金,错过在最佳时机扩展公司业务的良机,也导致一批好公司不愿意在中国内地上市,如百度、新浪、腾讯、阿里巴巴.

如何建立“市场主导”的证券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学习”.现在我国的证券管理模式基本是“中国特色+香港模式”.香港联交所尽管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交易所,但在我看来,它不算是一个很成功的交易所.我认为香港的证券管理制度非常不利于创新,也非常“短视”.我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请教香港著名证券投资分析专家:“你们怎么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他们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我们只看三个月”.可以说,香港股市基本上是“马后炮”式的股市.中国内地股市也是“马后炮”,这是从香港学来的,我们拜了个“二流”老师,“学歪了”.美国证券管理模式是全球最棒的,“拿来主义”就好.证监会只需派出一个具有决策权威的队伍,到美国认认真真地学习三个月,回来后基本全盘照搬就行.

在学习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一个很好的东西,我们总是按照我们的好恶随意取舍,结果往往弄出个“四不象”.当年学香港就存在这个问题.最好别再重复历史错误.

同类论文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