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用文教学

点赞:9940 浏览:430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淡化,甚至没有必要进行教学了.我认为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加强.根据初中语文课本和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在毕业前应该掌握的应用文达30多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好多学生写不好甚至写不来应用文,这与老师在教学中对应用文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三)写作第5条明确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课标把应用文跟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相提并论,可见它的重要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也曾说过:“中学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去参加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需要动手写点什么,比如写个工作报告、经验介绍以及读书心得、信札日记等等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使中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掌握一些常用应用文的写法,既是社会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作文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切入点.

初中语文应用文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怎样才能教好应用文呢?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的八个步骤去做:

第一、讲清概念.每一种应用文,都有一定的内涵,适用于一定的场合及某方面的个人或单位.先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对学生了解这种应用文大有好处.如申请书是个人或单位向有关部门、组织、团体提出某种要求或申请解决某个问题而使用的专用信件.申请书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一般说来,入党、入团、入工会、私人开业以及要求担任某项任务等,都需要向有关组织或部门写申请书.通过讲清申请书的概念,这就使学生对申请书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掌握格式.每一种应用文,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在教学每一种应用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种应用文的正确格式和具体要求,学生写起来才顺手.如启事的格式:首行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招领启事”“征文启事”“征订启事”等;然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启事的正文;正文写完后,在末尾右下方分两行写启事者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和启事的日期.特别注意:①开头不用称呼,结尾无须敬语;②启事的内容要考虑周到,一般要写得具体明确,但有的却不能写得太具体,如招领启事;③内容多的还可以分项逐条地写;④启事的语言要简明,切忌啰嗦.学生只有掌握了应用文的正确格式及具体要求,写起来就不感到困难了.

第三、设计实例.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还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例,激发学生写某种应用文的兴趣,变要求学生写为学生想要写,从而提高学生写应用文的积极性.

第四、分析情境.每一种应用文,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我们不仅要设计实例,而且要对实例的情境作必要的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这种应用文从格式到内容、语言进行思考,从而把它写得明确无误.教启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例:2011年10月18日上午,八年级3班的虞婷同学在操场边拾到一件运动衫,内有人民币捌拾捌元.请以“河口镇学校教导处”名义,写一则“招领启事”.然后作了简要分析:①如果把实例的内容全部照抄下来,任何一个该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来认领;②如果不写明到何处认领,即使失主看到了启事,也不知道到何处去认领;③这则招领启事应当怎么写,才能使失主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认领,而又不会被别人冒领去呢?这自然能引起学生思考,力求把它写得明确无误.

第五、写作提示.学生了解概念、掌握格式、熟悉实例的情境之后,动手写这种应用文,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称呼、署名、内容取舍和结尾等,还必须在学生动笔之前给予提示.

第六、误例指瑕.即使做了上述五步,而学生动手来写,却往往眼高手低,在书写格式、叙述内容、语言运用上,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当众指出它的毛病,从反面接受教育.

第七、正例示范.教学一种应用文,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写出正确的应用文.经过上述几步之后,再拿出一个这种应用文的规范化的例文,让学生从正确的格式、确切的内容、简明的语言等方面去掌握这种应用文,是大有好处的.


第八、练习巩固.为了使全班同学掌握一种应用文,还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再设计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巩固.如半期考试已经结束,针对前半期的情况,为指导后半期的学习,请拟订一份学习计划.

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