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模式

点赞:32227 浏览:1533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高校环境教育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江西省教育厅教改科研项目经费资助(项目编号:JXJG-10-90-5)

摘 要: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解决环境危机之道依赖发展环境教育.高校环境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一、独立设课模式;二、学科渗透模式;三、环保主题模式;四、个人行为模式.

关 键 词 :环境教育模式

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大工业日益兴起.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的频仍发生,使世人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除非人人对环境有正确的观念与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依赖发展环境教育.

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中建议联合国应发展国际环境计划以协助各国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遂于1974年正式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划,世界各国均大力推行.

1977年10月联合国在前苏联的伯利西召开国际政府环境教育会议,会中制定的环境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和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会中曾决议:在发展环境教育计划时,必须考虑的价值,环境教育应以产生认知和价值为目的,藉以改进生活品质.

1991年国际环境教育计划发行的通讯,以“全球环境―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主题,论述环境的重要性.文中指称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信念的人,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

高校作为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的重要机构,有义务有责任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为培养未来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的先导性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下面我们主要就高校环境教育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独立设课模式

采用独立设课模式进行环境教育,可以较为集中地探索环境问题,涉及广泛,讨论深入,比较容易、有效地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 指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个文件应成为各个高校进行公共环境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现在,很多高校都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甚至是必选课.

二、学科渗透模式

所谓学科渗透模式,就是将适当的环境教育成分(包括概念、态度与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例如,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政治课中,将环境思想、环境意识纳入其中,阐述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其他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环保主题模式

环保主题模式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实际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利用环境主题模式开展环境教育,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形式活泼,使用灵活.高校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围绕环境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观.环保主题的形式可以是: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戏剧小品、歌唱比赛、专题讲座和义务植树等.

四、个人行为模式

环境的原则和规范只有落实在人的行动中,才有意义和生命力.就是说,只有环境被社会上的成员普遍地遵守,它才成为真正是实践的而非流于理论的和论证的.因此,环境应当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生活方式.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实行,可以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说,从易拉罐、牛奶盒、旧报纸杂志等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开始,到随手关掉电器开关、尽量控制使用空调器的家庭节能行为,不直接使用合成洗涤剂而用废纸擦云油污碗碟等,以及提倡健全的、有利于环境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观念、环境道德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者改变人类的未来.高校环境教育要在全球环境危机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