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

点赞:4372 浏览:156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纳税人数量的急剧增加,经营模式、核算形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税收风险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本文从税收风险分析应对的角度阐述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税收,税收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税收管理历程

1.计划经济时期

在1949年一1978年期间实行专责管理模式,经济结构单一,税制形式简单,纳税人数量有限.税源管理主要取专管员专责管理模式,特点是一员到户、各税统管、征管查合一.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复合税制的出现,专责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一是专管员上门收税,逐渐形成上门怎么写作管理,不利于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二是专管员征税、管税、查税等权利集于一身,权利过分集中,缺乏对专管员有效的监督约束,三是专管员各自管户,相互间缺乏沟通,信息分散,不利于管理合力,四是专管员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征管税收全靠手工操作,征管的效率和质量低下,征税成本偏高,五是部分专管员业务素质相对有限,无法做到应收尽收,造成税款流失和自身的管理风险.

2.经济转轨时期

在1978年一1993年期间实行“征管查分离”管理模式.该模式管理下采取“征管查分离”模式,其特点是分解专管员权力,形成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实行不同形式的分责制约,为建立责权明确、科学严密的纳税申报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发展,这种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专管员对税收征管改革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导致征、管、查衔接不紧、配合不力,二是仍然有一些专管员没有改变对纳税人的上门式管理方法,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划分相对模糊,三是专管员的征管手段仍依靠手工操作,通过计算机操作的人数不对,普及效果不明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在1994年后实行34字征管模式.1994年,我国实行了一次深刻的税制改革.为了确保新税制的落实,全国税务系统在1997年全面实施税收征管改革,确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怎么写作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此后在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对原30字模式加上了“强化管理”四个字,形成了“34字”征管模式.随着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及时怎么发表展形势下纳税户的迅猛增加下,强化税源管理工作逐渐凸显出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纳税户数激增与税收管理员人员紧张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税收管理员的责任职责落实不全面,纳税人经营方式变化频繁,税务机关未能及时掌握情况等.

二、税收风险的成因

1.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纳税风险

政府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要向纳税人多征税,而纳税人则要少交税,这就形成了税收征纳过程中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博弈.但在博弃的过程中纳税人比征税人拥有更多的税收信息.根据经济学的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所有当事人都具有充分的信息,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市场中一方参与者拥有而另一方并不拥有或拥有较少信息,从而产生信息资源占有量的差别,这种情形就叫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许多经济交易中,而且也存在于税收管理中.

2.制度因素引起的纳税风险

税收制度是政府取得税收收入的载体,一系列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构成了税收的约束.我国的税收制度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税收解释往往倾向于有利于自身执法的需要.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具体行政行为使用政策界限行使解释权的时候,往往只做原则性答复,对于解释意见本身是否符合立法本意和是否具有适用性、合理性等考虑不足,这就给纳税人带来了税收风险.纳税人发生一些经济业务后,在税收政策上未作具体规定时,纳税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就更大.因为主管税务机关经请示上级机关,上级机关所作出的答复一旦不利于纳税人,对纳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

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风险管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会计与税法差异过大引起纳税风险

绝大多数的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在主观上并无偷税的意识,但是由于对税法缺乏了解,尤其是我国现行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太大,税收政策变化太多,纳税人很难真正理解到位.另外,在会计与税法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纳税人如果在申报纳税时没有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能否认定为偷税,现行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4.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偏低,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这几年,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度,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方法的根本改变.各地方税务机关收集信息的渠道有限,在广泛收集涉税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整个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最终导致工作效率偏下.

三、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在目前的征管条件下,全面转变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税收风险管理方法,将全新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整个税务体系中,实现高效率的税收风险管理,有效推动税收风险机制的建立,包括完善税制、落实责任、深化管理、队伍建设、部门联动、预警体系的建立等系列配套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促进税制和税收政策的科学和完善

科学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执法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强纳税人的遵从程度.但由于立法和制定税收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税收政策变化频繁,使税务人员对应税收入难以及时全面监控,造成一定的税收流失,也使执法人员承担了一些制度缺陷带来的执法风险.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并没有修改税法的权力,但必须加强税收政策在落实执行过程中的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税法的设计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尽量减少税收政策缺失带来的税收风险.2.落实执法责任,强化岗责体系建设


要重点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税务机关内部要经常性地开展内部执法检查,强化税管员的责任意识,要严格落实岗责体系,并梳理各项风险点,强化税管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3.加强审查监督,降低执法风险

当前,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登记环节漏征漏管,结算环节漏结漏算,稽查环节漏稽漏查,程序环节越位缺位.其中稽查工作作为税收管理的最后环节、最高手段,是继征收、管理环节后,为防止纳税人逃避纳税义务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促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它在整个税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稽查工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为有效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税务部门要加大对稽查各环节工作的监督力度,抓苗头,抓防范,在选案环节要选准,检查环节要防止失控,对结案案件要全面认真地审查,注意查找疏漏和过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充分、处理适当,保证稽查工作的公正、规范.

4.开展纳税评估,提升税源管理质量

通过对纳税人普遍性的问题和税收征管中存在漏洞的可能性、出现偏差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向征管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从而为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寻找着力点,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应不断完善纳税评估体系,规范纳税评估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人机结合”的评估模式,对宏观经济税源进行合理分析,预测税源趋势,把握政策执行情况,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

5.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

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干部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要大力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确保税务干部懂法、守法,规避执法风险,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引导税务干部公平、公正执法,减少执法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低税收风险.

6.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推动社会综合治税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使税名部门更加有效地摸清税基、拧管税源、从根本上解决涉税信息小畅、下步税源头控管不严、征管小到位的问题,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由浴重征收管理向税源拧管和征收管理并举,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转变.

7.建立税务预警机制,主动化解风险

要对税务执法的个过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对任何一项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异常信息,经过采集、录入、整理、评估、发布各环节在训算机上进行规范处理,根据有关风险信息,采取有效的控制,进行管理质询,追查原囚并督促其纠正,以期有效地预防、处即和化解风险.

]车盛军.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洪连埔.浅谈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J].涉外税务,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