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评价勿再唯学历唯文

点赞:5699 浏览:200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我国不仅培养了大批国内人才,同时还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2013年全国新增“千人计划”专家861人,总数已达4180人,人才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存在着唯论文、唯结果、行政色彩浓等问题,导致了人才评价有失偏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尽快完善评价人才的方式方法,人才评价难题,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现实课题.

人才评价需要有客观标准.标准就如同“标尺”,定得好,有利于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估,定得不规范或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评价有失公允.

就现实来看,人才评价标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人才评价仍存在“六重六轻”的问题,即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近期轻长远、重显能轻潜能、重数量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周玉表示:“当前对人才的评价注重定量化、头衔化,比如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等,这些指标构成了评价人才的最后总分.”

除了论文指标外,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高校,人才评价还有一些“硬杠杠”.“在高校内评正高职称,必须满足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论文、专著等,教学工作量指标却不算在内.”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王幼敏说,“这样的评价标准,分散了一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既不能专心于教学,也不能产生好的科研成果,同时还助长了浮夸学风,剽窃、查重行为由此而起.”

如何完善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专家表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科一定要分类,不能搞一个标准,也没有唯一标准.

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评价主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体选对了,就能“慧眼”识才,如果选错了,就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甚至扭曲.

谁来评价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有了明确说法: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专业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等等.但目前在一些领域,人才评价仍然存在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

“大学里的学术委员会做评价,无行政职务的专家教授发言权小,一个校级领导的指导性意见对评比的影响更大.”一位大学教师结合自身经历说,“虽然不排除行政领导本身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一身两任,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他的科研水平.”

除高校外,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工程”评价中,“党政部门自行组织实施、自行邀请专家,虽然专家、专业机构和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也参与其中,但领导意志、部门观点等仍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一位资深科研工作者说,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不够,评价人才往往采用标签式、可量化的指标,比如学位、论文、头衔等,这也容易误导人才精力的投放,从而造成考博热、发表论文热、学术查重等一系列问题.


“评价人才,公平公正最重要,重学术、同行评议是应该迈出的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文津表达了心声,“专业人才一定得获得同行和业内的认可,因为同行判断相对比较权威.”

专家建议,应当发展专业化人才评价机构.为保证“人才工程”实施评价有充分的专家资源,评价机构应建立高层次的人才评价专家库,专家库应当坚持专业性和动态化:专业性指评审专家应包含不同领域,同时具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行业知名度、影响力;动态化指根据“人才工程”实施需要,及时增减专家数量、优化专家结构、完善专家信息.此外,保证评价机构评价的独立性也非常重要.

“目前评价体系一般重视第一作者或是牵头人,而那些做了大量工作的参与者却享受不了同样的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教授说.

其实,在很多领域特别是重大领域的研究中更需要团队合作,光靠一个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很难做出创新成果.“如在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多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都来自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甚至国内外的合作.”王松灵谈到,评价“唯个人论”会影响团队利益,对一些协同创新、合作研究的参与者不公平,如果在鼓励合作共赢方面的导向做不好,高水平的研究定会受到掣肘.

有专家建议,在评价体系中,应当鼓励合作和共赢:“专业领域的研究,付出血汗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甚至依赖于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只有鼓励合作和共赢,给参与者一定的评价指标,才可能产生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

同时,在人才评价中也存在“唯结果论”倾向,即只对成功者予以肯定.但科研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风险性强,付出和收获常常不成正比.“如果10个科研项目有4至5项取得成果,成功率已经非常高了,1至2个项目成功,也是可以接受的,就算项目没成功也不算稀奇.”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科学家刘科说,“科学探索应该允许有价值的失败,通过失败可以得出此路不通的结论,这对科学探索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才走向成功的.”

科研人才评价勿再唯学历唯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评价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如果“唯结果论”盛行,就可能导致一些科研工作者为片面追求成功率而“跟风克隆”,不愿做原始创新,从而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被扼杀,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刘科建议,在人才评价特别是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探路者”应给予一定肯定,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万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