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比较

点赞:4764 浏览:147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他们的价值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本文将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等几个方面对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感受他们的美与差异,指出只有中西悲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会使双方爆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关 键 词: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特征悲剧

在西方文化肇始的古希腊,悲剧最典型的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恶疾”的“哭戏”,文人们成为“哀曲”,“怨情”.“苦”,“哀”等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下面我将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角度,冲突角度,结构角度和结局角度等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主人公角度

悲剧主人公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中西悲剧都非常注重悲剧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可是,选择悲剧主人公的原则不同.

中国古典悲剧特别擅长表现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的形象,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和无辜,更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苦情美感的获得,并不因为其主人公地位的超乎寻常,而是由于其力量的渺小和对强大的社会现实的无奈,令人生出不尽的怜悯和同情.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也是“崇高”的.按西方的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人物的一种模仿.传统的西方悲剧人物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因为他们认为高贵人物对历史事件能产生巨大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上层人物组成而喜剧则有普通人组成.”如《特洛伊女人》中的主人公是皇后,《阿华门农》中的主人公是国王,一般悲剧作品所描写的悲剧事件,都是英雄时代的史诗.到了莎士比亚时代,悲剧的内容和形式较古希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人物和事件仍循旧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等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都是大人物,描写的也都是重大历史事件.

二冲突角度

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比如《窦娥冤》中的窦娥一直缺乏斗争意识,在她的生命过程中,她一步步退让,刑场上,她无法证明自己的无奈,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她的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这使得冲突的程度大为逊色,主人公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中国戏剧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性评判性质,作者总是以丑恶打击善良的故事来呼吁人们制服奸恶,伸张正义,对剧中的忠奸,正邪,美丑进行批判,达到道德化的目的.例如《赵氏孤儿》通过对孤儿的几搜几救体现了忠两大势力的曲折冲突.

西方的悲剧冲突比较挣扎,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他的题材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表现了人对自然和命运的挣扎,最后因无法挣脱而导致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虽然到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脱“杀父娶母”,以致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流浪,就是因为他的命运是预定好了的.性格悲剧出现在莎士比亚时期,他反映的是人对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主人公无法摆脱性格上的缺陷导致悲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戏剧出现了社会悲剧,代表作家有易卜生,梅特林克等,他们反映的是个人在社会力量中的挣扎显得无能为力,因而无法挣脱自身所处的危机,最后导致悲剧的禅僧,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无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是人对其对立物的挣扎,悲剧的冲突可称为挣扎中的冲突,因此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和社会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

三结构角度

中西戏剧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戏剧,他们的舞台时空观念,即结构观念,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戏曲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采用点线串珠式的结构,将故事段落和情节打碎成无数的小颗粒,再用线将他们纵向地串并起来,让事件在线中按顺序排列向前发展.所以,在悲剧情节的发展上,追求的是悲喜的对比性,在情节的布局上,追求的是悲欢离合的拉伸型,例如高则诚的《琵琶记》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他分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形成强烈对照,鲜明的突出了苦情戏的凄惨之状,推动了剧情的冲突发展,尽情渲染了全剧的库情感.

西方戏剧以“幕”作为基本组织单位,采用板块接进式的结构,将剧情的发展切割成若干板块,让戏剧矛盾在若干个板块中作网状交织,将悲剧主人公由幸福到苦难的变化发展过程,高度压缩成几个有限的板块,使得悲剧结局的到来呈现出一种突变性和强烈感.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共有三幕,围绕娜拉冒名借债的中心事件展示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冲突,而且,幕与幕之间,时间产生了跳跃,地点始终在海尔茂家里,刻画了娜拉这样一个由幸福,平静到烦闷忧郁最后冲出牢笼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光辉形象,然而,娜拉的理想在那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她的结局终究是悲剧性的.

四结局角度

中国悲剧结局讲究大团圆,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在悲剧主人公经历了悲惨结局后,往往给与一线光明,或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中的孤儿报仇,等等,都是团圆的结局,这种现象是中国戏剧中普遍的审美现象.

而西方悲剧往往在悲剧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的时候,以大悲结局,英雄用鲜血生命斗争,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美狄亚》中的美狄亚,西方戏剧中“一悲到底”的结局的形成与西方文化有密切关系,西方文化就是一种“罪感文化”,它认为人类是上帝的背叛者,因此人类一生都应当与上帝斗争,人类身上的这种“罪恶感”始终存在于自我意识中,并且终身为赎罪而奋斗,目的是为了在死后能够回到上帝的怀抱.

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的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悲剧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西方悲剧是真与美的统一,理智重于情感,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具有各自的民族的特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学特征.中西戏剧构成当今戏曲世界的两大基本系统,二者之间只存在相互学习,借鉴与吸收的关系,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关系,只有在保存各自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汇对方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等,才能更加有吸引力,更富有生命力.

作者简介:吕宸瑶(1993.6―),女,辽宁抚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