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点赞:17369 浏览:795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五千年文化积淀,文明之花最早扎根于这片广袤大地之上.国学经典这朵奇葩在历史文化的百花园中显得尤为灿烂.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去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小学是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最佳时机,老师更应精心设计,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一、慎重选择读本循序渐进推进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唯有了解小学生,才能走进小学生.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既要尽量回避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要传播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要让孩子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要在选择文本这个让学生迈进国学之门的第一步做好智慧的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蒙学阶段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年级可选四书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高年级可选子史集的如《老子》p《庄子》、《史记》等.

二、教学方法灵活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较科学专业的“三步六正法”是国学经典教育常见的步骤.简单的说,第一步,正读正音.第二步,正义正字.第三步,正心正行.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1.一般朗读法.比如:集体读,分组读,赛读等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2.拍手摇头诵读法.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摇头既可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

3.游戏巩固法,比如国学经典中关于历史的内容,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p朝代,“击鼓传帽”,传到谁就带上帽子并按上面的提示背诵p表演相关内容.

4.多媒体展示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因素混合构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获得感性认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八音”是“匏土革,木石金”.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物体和他们演奏的音乐,就生动直观的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5.演课本剧.把内容还原成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等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淡化单一形式活动潜移默化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应淡化单一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还可以配乐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广播中朗诵.耳濡目染,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孩子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领略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每周固定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故事的情景剧表演.也可办国学手抄报,画经典故事内容等.

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不断挖掘教材注重美德传承

要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我们要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学习课文时,找准契机,渗透国学点滴.比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讲到枫树的叶子红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这样既传承了国学经典,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再比如,很多课文选编的主旨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二年级的《三个儿子》是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就是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五年级《桥》这篇课文就是对孩子进行忠诚的教育等还有诸如善恶的分辨,怎样与人相处的一些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我们不难找到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是以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把它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五、整合学科内容拓宽传承路径

国学教育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与其它学科相整合,老师同学间要相互配合和互动,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就可以以“弟子规少儿经武”为依托,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磨练意志,帮助学生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培养学生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比如音乐课上,老师可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孩子吟唱经典篇目,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忘情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六、渗透国学经典规范学生行为

国学经典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我认为不仅仅是继承,而是用它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进餐、外出、归家、对待长辈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不过,就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们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传统礼仪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要把传统的经典礼仪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教育、指导.利用经典教育促进孩子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

当然,国学经典的教育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学经典怎样在教学中科学、规范地传承已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以智慧的方法传承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