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人文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点赞:29040 浏览:1330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高校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诚信、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和谐

校园的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文教育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人文教育的内涵及高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指明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 键 词:和谐校园高校人文教育

十八大之后,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借此发展契机,我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献计献策,并首次提出“两型校园”建设口号.随着2009年首届博士论坛的成功举办,“两型校园的建设与实践”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两型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的科学跨越发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要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只有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的现代化才会实现,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人文教育不同于文科教育,它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来提高人自身精神深处的品质,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注重的是观念培养.因此,高校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求知、生活、做人及做事,旨在引导他们掌握人文知识,形成人文素质,树立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境界.当然,在科学技术极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文明的生活追求使我们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科学领域,然而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人文教育能够在科学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高校人文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文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许多著名教育家很早就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他们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自然科学不引进人文科学就不能突破科学发展的局限.历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是能够给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利益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如果毫无节制地被人用作向自然索取的一种工具,它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造成灾难.因此,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利用它造福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成联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的人文教育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才能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进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象力[1].同时,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人文科学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教养的学问.它包含世界的优秀成果,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热情、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因此,提倡高校人文教育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途径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教育思想也逐步调整,从政治本位转变为经济、科技本位,从知识性教育转变为能力性教育.现如今,加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任何教育就最终目的来说,都是促进个人某种能力的提高.换言之,任何教育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均有其特定的价值.正如单一的人文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一样,单一的科学教育也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赫胥黎所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和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2]因此,应该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指导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教育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与此同时,它还应该让学生在改造世界、怎么写作社会的过程中不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在自己和社会之间构筑一个开放的隔离带,从而在社会功利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张力[3].

其次,完善教学体系.众多学者指出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体教学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应不低于1/3,然而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人文课程比例不足1/5,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4].人文学科的教学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因此,要确定人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发挥课堂教育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其实施.此外,要加大对人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另外,要进行学科建设中跨学科的探索.我们的学科建设应该是科学与人性、机械时空与历史时空、推理求证与艺术想象的统一,应整合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心理和物理、技术和社会的演变进步因素,体现大科技文化潮流[5].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不融,“隐蔽课程”不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本着隐蔽渗透,自然融合的原则.大学生群体人格趋于成熟,文化观念逐步确立,已具备一定判断选择的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先顺应,后同化的方式,合理疏通引导.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和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加深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