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途径

点赞:5111 浏览:138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改革,资助育人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和内容.本文从感恩意识的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并探讨了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关 键 词】资助育人;感恩教育;大学生;途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受资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不让每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而辍学”也逐渐成为许多高校资助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然而部分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与国家和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和历史使命不相符合,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感恩教育的科学内涵

感恩即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同时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原因分析

感恩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提供指导,还要充分了解它的现状,方可提出实践依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感恩的涵义出发,从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实践层次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感恩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认知层次

大学生感恩认知可以从学生对知恩、识恩以及报恩必要性的认知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95.6%)学生认为感恩的重要性,93%的大学生有过感恩经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也能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

大学生知恩途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分别是生活体验、家庭教育和老师传授,生活体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共同发挥作用.

(二)情感层次

感恩情感是人们在获得感恩后所产生的复杂情感的主观体验,大学生尚未完全走入社会,其感恩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与父母不加掩饰的情感交流,了解大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恩意识最能真实反映大学生感恩状况和情感层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自觉化为感恩之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我意识强烈,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不但对父母不懂感恩,反而对父母的关爱当作是一种干涉和束缚,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三)实践层次

感恩实践是将感恩的情感主动转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并上升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甘于奉献的习惯.家庭方面,我们通过“对是否清楚父母生日”和“在父母生日时是否表达过祝福”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知道父母的生日,但也不难发现,尽管高达86.3%的大学生至少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但却只有一半不到的大学生每年都会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生日祝福.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对父母有感恩之情,也认为应该感恩,但在实践中感恩父母的行为却不是很主动,没有完全将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和情感上升为具体感恩行动.

大学里可以参与感恩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每年的迎接新生工作,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与,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自私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也不会自觉地去践行感恩的行为与活动,不懂得主动去回报他人或主动帮助关心别人.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实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教育的缺乏,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已散见于各种学生社团中,但缺乏统一协调和针对性指导.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衡,父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子女缺乏自立精神,过多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校的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强调科学教育,忽视了内在的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脱节.四是社会感恩氛围的淡化,主要表现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价值观念的负面冲击,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趋于功利化,进而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加上网络虚拟世界的消极影响,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转移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

高校资助育人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和趋势,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建立知、情、行“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1.引导学生知恩情、识恩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情况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认知恩情是感恩的前提和基础,普及和推广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深刻地了解“恩”、体会“恩”,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感恩思想,通过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深刻理解,把感恩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去,对过联系实际、事实讲述、资料查阅、影片教育等多种途径,深挖学生感恩心灵,督促学生对生活中所受的恩惠进行感知和回报.

2.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感恩思想的传递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要做到以事实说明,以情感动人,陶冶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应当围绕感恩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和志愿者进行社区怎么写作等,教导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生活中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它是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怎么写作、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从而学会理解、尊重和感恩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怎么写作的实际行动.

(二)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通过自主参与感恩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高校感恩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认同感恩的内涵和重要性,并能将这种主观认识付诸到生活实践中,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自我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道德培养的第一导师,感恩要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逐步培养小孩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子女要正确施爱,引导他们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感恩教育既应有对历史的传承,也要体现新时代的创新,它要有区别于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其新的内涵,新的首先准绳和新的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将感恩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学校学工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经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感恩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领航者和引路人,以高尚的感恩品质去给大学生传递以正能量.

4.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社会环境

大学生也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影响,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相处、互相帮扶、互相关爱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上要倡导形成互相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此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弘扬感恩文化,歌颂感恩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

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辑是人文学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还应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事迹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思想首先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教师要积极渗透感恩,多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社会的帮助、集体的温暖、父母的无私等,进而懂得知恩、识恩、施恩,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怀.

2.积极开展专题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专题教育是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大力弘扬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感恩教育载体,充分利用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也可以通过“感恩”为主题的小品、话题、演讲比赛等来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恩惠,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调动他们丰富的感恩情怀.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铸就学生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母亲节前后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

4.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感恩教育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互联网手机性能的不断更新的完善,使得互联网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覆盖和全融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了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学校应该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力量,建设感恩相关教育网站、网络微博、群等,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校园网络成为深化和推进感恩活动的有效载体,在虚拟世界营造出一片充满爱心的感恩世界.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情报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是和谐社会中每位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加强感恩教育和深入传递,对促进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感恩教育遵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理念,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一切可能的教育力量,群策群力,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