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

点赞:32817 浏览:1546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为促进教师成长、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以其独有的价值得到了教学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肯定.然而,审视校本教研之路,不难发现,教研效能低下、视野狭窄等弊端与新课程理念逐渐背离,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命活力难以焕发.本文试从策划者的视角来剖析时下数学校本教研的一些不足,从多角度、多纬度探寻积极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等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研活动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