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更科学

点赞:20573 浏览:933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部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教师对其核心价值把握程度不一,在组织活动时很容易出现种种问题.

问题一:探究兴趣的激发属于“尽量激发”

许多教师能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挖掘其感兴趣的内容,而对于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意外兴趣”,却常常“忽视”激发.教师的这种做法就属于“尽量激发”,能激发的就“激发”.

问题二:探究过程的体验固守“最佳模式”

《指南》指出:“从探究过程来看,包括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于是,许多教师将其视为探究活动的最佳模式,不删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让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更科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问题三:探究能力的提升呈现“被动发展”

《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给我们罗列了许多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方法和活动.可是由于教师生搬硬套地使用“教育建议”,这让幼儿陷入了能力“被动发展”的状态.

为了改善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园教师研读《指南》,努力实践和探索,对如何优化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守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尊重学习方式,由“尽量激发”变为“尽力激发”

“尽量”与“尽力”虽一词之差,但确是区分“做事情投入程度”的评判依据之一.为此,我们不是“尽量”激发幼儿的兴趣,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尽力”激发,努力“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幼儿的每一个探究兴趣.

1.“尽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探索科学的秘密,是幼儿探究科学的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精神或物质的情境.比如在《水的秘密》探究活动中,教师提供一幅“小熊的花园”图片,讲述一个“小熊寻找浇花工具”的故事,粘贴一个“我是小小科学家”的胸贴.在这样一个“有生命”“有身份”的情境中,幼儿始终带着兴趣探究,对科学探究的也更为浓厚了.

2.“尽力”提供材料.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客体,指的就是操作材料.因此,我们一定要为幼儿提供品种丰富,数量充足的优质“客体”,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喜欢上探究.比如在大班《有用的分离》活动中,教师发动家长共同收集了各种规格的网孔篮子、漏勺、豆浆机过滤网等多样探究工具,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不仅玩出了兴趣,获得了探究的快乐体验,而且还玩出了智慧,成功探索出分离“小米、黄豆、面粉”的方法.

3.“尽力”收集主题.探究主题只有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才会吸引人,才会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所以,我们平时要细心观察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将幼儿的“好奇好问”有效地转化为真实的、感兴趣的、适合的探究活动.

二、确保探究过程的实效:把握年龄特点,由“最佳模式”变为“最佳环节”

究竟如何引领幼儿探究?《指南》不仅指明了探究的基本环节,而且还强调:“对不同年龄幼儿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深度是有不同要求的.”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最佳模式”并不一定适宜所有幼儿的探究,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学习节奏,淡化模式,对探究环节进行合理取舍,选取其中某些最贴近幼儿成长的“最佳环节”,让探究过程少一点生拉硬拽,多一点自然适宜.


1.淡化模式.即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探究需要,从固有的模式中突围,及时调整活动环节与组织策略,解放幼儿的身心,让幼儿自然地沉浸在探究活动中.如不固定探究场所与时间,不限制探究内容,让幼儿的投入与专注状态不随意被打断,丰富幼儿的交流形式,不干预交流的对象与内容,让幼儿随时产生的多变探究需要得到满足.实践证明,一个开放、多样、支持的探究过程才可能真正贴近每个幼儿的探究需要,让幼儿乐于探究,敢于探究.

2.遵循学习节奏.《指南》强调“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所以,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合理把握探究过程的深浅度,用适宜的“教”促进幼儿积极地“探究”,努力提供一个符合幼儿学习节奏的探究过程.比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指南》“科学探究”子领域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中3~4岁年龄段典型表现中明确提出:“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因此,若要小班幼儿进行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然超出了他们的发展目标.其实,引导小班幼儿看看、说说、玩玩,让他们在积极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主动观察,有所发现是比较适宜的.

三、支持探究能力的科学发展:尊重能力差异,由“被动发展”变为“个性发展”

教育专家指出:“使用‘教育建议’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实施《指南》时,需要成人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拓展与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建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和自身的指导方式,让每个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尽可能地向潜在水平发展,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从而真正获得能力的个性发展.

1.能力要求有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发展要有不同的侧重.如为了让幼儿学会记录实验结果,我们搭建“喜欢记录”―“学会记录”―“个性化记录”这样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梯.小班侧重采用“粘贴”“实物操作”等记录方法,体验记录的情趣,萌发喜欢记录的情感,中班侧重用“图画记录”等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大班尝试用数字、图表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记录经验不断生长,逐步实现了记录能力的自我提升.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幼儿灵动与多变的思维方式.

2.能力差异要巧用.幼儿与幼儿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探究能力的差异,如有的幼儿观察与分类能力强,有的幼儿提问能力强,还有的幼儿操作能力强.我们要善于将这些能力差异转化为幼儿能力的互补资源,为支持幼儿探究能力的个性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如在大班《我是小小杂技演员》活动中,教师关注到个别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心、坚持等良好学习品质,于是,重点引发此话题的交流与讨论,巧妙地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让更多的幼儿在相互学习中,最终获得“顶东西时需要耐心与细心”“经过千百次练习就能成功”等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路万红幼儿园)

探究式科学教育七大步骤

韦钰院士将探究式科学教育分成七个步骤,并分别阐述了不同步骤中的教学策略:第一步:提出问题.教师将幼儿引入情景,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信息,逐步聚焦话题.第二步:进行第一次集体讨论,得出幼儿或小组对问题答案的预测.第三步:经过第二次集体讨论,完成实验设计,进行调查研究.以每个幼儿或小组为单位,设计如何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实自己的预测.第四步:进行实验和观测.鼓励幼儿直接接触实际的客观世界,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现实世界,实验要在可重复和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变量尽量单一,要注意引导幼儿围绕某个核心的.第五步: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它们转换成实证.第六步:表达和交流.第七步:集体讨论,进行回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