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点赞:3791 浏览:132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美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本文试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具体表现在:引领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感悟自然美、评价社会美、鉴赏艺术美.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引导和启发,教师要营造美的氛围,强化学生朗读、涵咏,诱发其通感,披文入情,发现“自我”.使学生善于区别检测恶丑和真善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语文;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当代台湾知名画家、作家蒋勋先生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我们要培养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在全社会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有义务首先扛起美育这面大旗,培养学生在美学方面的素养与发展.大家知道,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其美育的广泛性、便利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等其他学科.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选文有很多经典美文,这些文章涉及众多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美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照语文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而不混同于一般的审美教育.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一、引领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学科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首先,感悟自然美.自然美指一切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比如壮美的山川、湍急的河流、广袤的大地,也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比如园林、花展等.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给我们极大的审美享受.感悟自然美,可借助教材对自然美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想象,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中的自然美通常是以自然的人格化的形式表现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的自然美,对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的意义.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经过想象和理解,可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里的人们那种自然的美.而他的《荷塘月色》,通过通感、比喻等手法,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荷塘的宁静、荷花的袅袅婷婷、荷香的清新馥郁而又淡远,以及荷叶的无边风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还可从情景交融中感悟自然美.所有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甚至投入自然的怀抱,去发现自然与人的内在和谐统一.让学生明白,自然美是随着人的社会活动而变化的.自然美应该蕴涵人类的劳动创造,是自然景物和人类社会属性的统一与融合,是人化的自然.如教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先是感受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继而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再比如:梅兰竹菊,在中国被誉为植物四君子,人们赋予它们以一定的人格象征意义,我们看到它们,想到的是高洁的人品、高尚的情操;松树和仙鹤,中国人以之为长寿之征.凡此等等,不可尽数.明白了这些,我们对屈原的自比为香草美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等,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自然界的这些景物,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总之,根据课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自然美,可直接使其人格、气质得到完善和发展.


其次,评价社会美.社会美指人类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这里所讲的社会美,侧重于后者.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具有最重要的价值.人的美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

形象美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社会造就的.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年闰土的木讷、呆滞、愚昧是由于贫困生活给他的重压、旧社会对他的摧残;《最后一次讲演》里的闻一多,其言行一致、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形象能够给后人以社会美的熏陶,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青年的典范.

心灵美则表现在品德高尚、情操美好、无私奉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教材中不乏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作者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态度;另外,课本里显示心灵美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穷苦卑微但又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老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后,就能使学生具备评价社会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塑造美的心灵.

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社会美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背景.一个时代的文人心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多角度的交织及其影响所造成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知识分子思想感情上的折射.比如,任情率性的魏晋名士风度那样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是魏晋时代特有的产物.魏晋世乱,文人思治不得,同时科技却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张仲景这样的科学家,人们对前代的“天人感应说”有所质疑,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神灵福祉的企求.魏晋人发现自己不再渺小,于是那些名士敢于口出狂言、行为放诞,这是魏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没有对于魏晋历史的深刻了解,恐怕也难以理解他们放诞的行为,也就难以理解这种所谓“魏晋风度”[1]

再次,鉴赏艺术美.艺术美主要指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中国文人,历来重视对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甚至对草木竹石的鉴赏水平,沈复的《浮生六记》里,多次提到对于园林、盆景和竹石的独到鉴赏.鉴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必经之路.从远古时代的彩陶、青铜,汉代的美丽丝绸,南北朝的南朝乐府、北朝民歌,晋唐笔走龙蛇的书法、唐三彩、美轮美奂的寺庙及其他建筑,到宋代的精美瓷器、长短句,元代的散曲、明清的小说,这里面无不包含着或有形或无形的美.[2]要有能力欣赏、感受这些美,需要一定的教育.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凭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领略作品的艺术美,自觉接受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这一过程,显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文我们将要谈到如何实施.同时,学生也要自己去品味,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他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能力的融合与提高,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