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改进

点赞:3721 浏览:114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地质灾害评价对于制定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地质灾害风险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阐述了地质灾害评价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质灾害的构成和基本要素,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地质灾害评价;现状;改进措施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在近年来才被运用于地质灾害的评价和治理工作中.由于认知和管理水平有限,目前在面对地质灾害时,只有通过调用有限的资源和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还十分不足,因此,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价现状,改进评价机制,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及特性

1.1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由于侧重点不同,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也不相同.比较普遍被接受的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为: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定义反映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造成的损失大小.地质灾害按照其活动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风险是对地质灾害的特征表述和量度.地质灾害的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1)普遍性

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地质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形态不断变化和地质活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地质灾害将不断的发生.

(2)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地质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随机的,并且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造成的损失大小是不确定的.

1.2地质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

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主要由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要素决定.

(1)危险性要素

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人为地质活动等几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其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灾害风险越高.

(2)易损性要素

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易损性受到人口密度、人居环境、财产类型、财产密度、资源种类、环境脆性等几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当灾害发生地区人口和财产密度越高、环境脆性越大、人居环境和资源环境对于灾害的抵御能力越弱,则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1.3风险评价的概念

风险评价是对灾害、损害等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几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大小进行描述和定量的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程度进行描述的系统过程.风险评价可以进行风险界定和排序,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降低或规避等措施的风险管理过程.

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改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怎么写作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灾种可以分为单灾种风险评价和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单灾种风险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过程都比较简单,且所涉及的要素比较单一.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较之于单灾种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较复杂、涉及要素较多,需要将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进行对比得到综合风险程度.

(2)根据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三种类型.点评价的评价范围一般是几十平方公里之内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其行政范围一般是指几个乡或一个县;面评价的评价范围是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的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其行政范围包括一个县到几个县;区域评价的评价范围达几万到几百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涵盖了几个省甚至全国区域,属于大面积灾害评价.

2.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时间较早、经验较丰富,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但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地震灾害的研究.我国国家地震局在对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对未来地震损失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完善了评估内容.一些部门也对洪水、台风等区域性灾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评价方法和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特别是在山地和高原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各地区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分布不均匀,对当地环境影响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能源条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煤炭的需求.由于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煤矿开采依赖于煤矿所在的地质条件,煤矿地质灾害也受到地区地质构造的影响.在地质条件的制约下,地质灾害就会对煤矿的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更严重的是煤矿生产还会受到矿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从灾害中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数据来看,煤炭行业的灾害占据全国灾害损失的十分之一以上.煤矿灾害的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煤炭工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地质灾害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张梁、罗元华等对于地质风险的构成和特性进行研究;刘希林对于云南省和四川省的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并提出了评估模型;殷坤龙、晏同珍等针对滑坡灾害提出了多种分析模型,并对秦巴山区和三峡水库进行了风险评估.

3.地质灾害评价的改进措施

3.1转变思想方法

由于现阶段各种评价方法均具有较大的人为性,很多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用的评价模型还不够先进合理,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完善上,致使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缺乏与事物间的联系和协调.然而,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是解决方案更加贴近现实的前提与保证,因此,关于发展途径要加大思想方法上的转变,要从整体来思考问题,不仅仅是数学模型上.

3.2明确评判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评价的标准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灾害评价的要求.因此,根据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提高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不够,如,将滑坡灾害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不区分各类滑坡的差异性;输入数据只简单地照搬二维地形图数据,忽视了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校验;对评价结果进行的审视和提炼不够等.无论采用何种预测方法,在进行评价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考虑发生灾害的原因所在,并谨慎选择危险性评价的输入数据.

4.结束语

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和研究.我国地质灾害风险防治要结合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和研究管理水平的现状,借助先进技术来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梁波.浅析我国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应对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82-183.

[2]李文清,尚敏.GIS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2,15(17):9-11.

[3]张万喜,朱小龙.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体系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32(10):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