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

点赞:23406 浏览:107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些年,我国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建设职业教育体系,但初步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目前由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致使职业教育备受歧视、职业学校吸引力不足、职业人才不够专业、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且发展受限等问题比比皆是.因此,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适应社会和个体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增加普职教育相互渗透与沟通、提高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完善职业资格认写作度与职业人才聘用体系.

关 键 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2014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由此可见,了解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找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将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今后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我国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建设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启蒙教育开展不足

近些年国家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相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尽管如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不完善.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些学校象征性地设有劳动课、手工课、自然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还没有清晰的规划,职业分类介绍、职业知识介绍和职业意识教育也未能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有的学校,所谓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为象征性的,仅以此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实际以这些课程为幌子来讲授数学、语文、外语等公共基础课.总之,学生受到的职业启蒙教育是零散的、断续的,甚至有时是反作用的.因此,一方面学生所受教育本身是不完整的,普通教育学生缺少对其生活以及所在社会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未能为职业准备教育奠定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的选择盲目性大.以至于初三学生在面临升学选择时只看重普通高中而忽视职业技术学校,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重视理论学习、导致整体职业技术学校吸引力较差、生源不足、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职业学校社会影响力较差等问题.


(二)重普教、轻职教,普教与职教缺乏沟通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地位认识不足,仍坚持认为只有精英式的普通教育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目前我国教育观念有很大改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不会选择继续深造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任何有关职业教育的培养,相对缺乏劳动者基本的素养,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最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薪酬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选择就读于职业院校,但是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了解,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从家长或是教师的建议选择专业,这就为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甚至会导致退学的情况出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普通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则将注意力集中于高考上,同样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与社会职业发展关注较少,在填报志愿时闭门造车,盲目性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职业选择,易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优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选择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中专等学校的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有相关政策允许,但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以及中专升学环境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①这样相对封闭的教育结构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低、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不足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等原因,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仅为专科,有少部分的本科学历,目前几乎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这样的现状导致高职学生大部分只能升入普通的本科院校,不能继续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学习,从此脱离职业教育的体系,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换言之,高职学生是以放弃自身所学专业为代价,换取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从而获得本科学历,这在重视学历教育的今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隐性萎缩.

综观职业教育,其体系应该是纵向相互承接、横向相互关联、立体、灵活的,但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还未能实现在纵向上的顺利承接.在学历教育方面,中职生升高职、高职生升本科,职业院校的学生几乎在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大大小小的阻碍,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求学深造的机会也较少.

(四)职业从业资格认定体系与职业人才聘用体系不严谨

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认定体系还较为混乱.大部分职业资格认定考试如:国家人力资源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职业培训师等不限考生之前所学专业,只要缴纳相应考务费用便可直接参加考试,分数通过即可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还打出保过培训等旗号.②这样,职业资格认定体系不够健全,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得到保证,加之凭证上岗的企业聘用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使相关劳动力市场混乱不堪.更重要的是,我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还不完善,证出多门、互不认可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职业证书缺乏代表性与权威性,便不能够引起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广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深入贯彻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应从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入手.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没有明确的设计状况,课程设计以文化课为主,即使在小学教育阶段劳动课、自然课也没有真正的进入每所学校的课堂;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模糊,职业生涯规划课也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此,最重要的是要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教育法制体系,在制度与政策的多重保护下使其发挥作用.同时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应把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培养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尽力减少由于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的缺陷所带来的麻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加强普教与职教间的沟通和渗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劳动者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者在锻炼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加强理论学习,期望通过加强文化学习而改善自身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现代的教育模式当中,应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二者之间的沟通并不同于融合,应该在彼此坚持原有办学方针和办学目标的同时,在普通学校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开展职业道德培养等活动,充分的将职业一般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职业学校重点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以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与传授.③

另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决不能是自成体系、界限分明和互不联系,应该要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的沟通和衔接体系,为学习者的多种选择提供机会.

提高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潜力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断头桥”,学制短且学生不能够继续深造.今后,在构建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应继续发挥其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应注重发展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一直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读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每一个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职业资格认写作度与职业人才聘用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备受重视,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继续完善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法制化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保障整体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人们就业提供支持与保障.

首先,应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承接关系,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实行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凸显出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的优势之处,使人们看到选择职业院校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职业资格证书是个体职业能力的证明,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完善职业资格认写作度,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

其次,在职业资格认写作度方面,应该从参考人员身份、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严格把关.凸显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高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职业专业人才的专业性高低,关乎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好坏,关乎职业教育地位的评价;职业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有利于职业教育整体地位的提高,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通过国家、地方、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的共同投人,联合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构建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