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性养成的三个基础

点赞:30965 浏览:1438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文新课改以来,教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在教师角色的适应与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尝试,但至今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想去甚远,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必须扎实好三个基础:“创新基础”、“解读基础”、“专业基础”.

关 键 词:语文教师,专业性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论、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能力、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稳定健康的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①.”然而,当前不少语文教师都困惑于语文教学乏味: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课堂教学生机全无,学生学习无法产生共鸣,教学结果差强人意.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把握重点、语文知识无法向深度、广度拓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显得十分必要,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要理性创新.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多元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迫教师要努力地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是不是什么都要创新呢?

我看刚好相反,有的时候,需要“守旧”,需要完成一些语文课基本的,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课标主要是能力目标要求,既要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有凭借,这就有了教材.教材是课程专家和一线名师联合主编的,它是体现了国家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很系统的分解在每一篇课文上.这样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必须要达成这些目标,完成这些任务.因此,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创造,如果要创造的话,也是创造性地去达成这些目标,而不是自己凭空地想出一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来.

总之,我们要创新,但不要盲目创新,更不要随意“创新”.要创新的话,也要有理有据的创新.

二、立足以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同数学、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的跟本不同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基本性质,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其他性质,富于鲜明学科个性特点的基础工具学科.“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指向是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语文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的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其指向是语文课程的“精神培植”.③这里就涉及到文学解读资源向语文教学资源转变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家坚持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认为要从语文教学的立场出发,对文学解读有所取舍.并论及了一些在这个转变中要考虑的因素.

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范文的两种身份(角色),以及两种身份之间的转换.范文在选入教材之前,是有它的独立价值的.如《将进酒》在进入课本前,它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甚至是文化价值等等,我称之为“原生价值”.但它进入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要用承载的课程内容,完成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他就有教材的身份,因而也有“教学价值”.这些“教学价值”依附于、隐匿于“原生价值”.因此,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教学价值”,对于“原生价值”的把握是必须的,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也有例外,当选文是定篇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内容.“教学价值”和“原生价值”很大程度上的重合,阐释“原生价值”的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

三、注重日常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杜威(Dewey)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就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需有余力来观察学生心理和智力活动,除了感受学生的言语意义外,而且也要注意学生身体和情感活动蕴含的东西.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提供解释,提出创造性问题,评价学生学习等,都依赖于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和对学科的理解”②.现实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第一、不读书.借口很多,这些老师,还真的要好好研读《孙权劝学》.第二,会读书,也爱读书,而且不少语文老师本身就是文学爱好者.但是,阅读的深度不够:阅读的面有欠缺.这两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学习到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更不能提升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专业性养成的三个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语文教师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阅读的深度不够.对于理论类的书籍触及很少.就以文本解读为例.有心理学家曾说:“你看到的,就是你所知道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要阅读到更深更广意义,就必须“知道的更多些”.知道什么呢?是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的意图吗?当然“知人论世”,这些很重要.问题是,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大家都能很轻松的掌握的,这种优势很快就消失.那怎样才能比一般人有更好的文本解读能力.那只有多读些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美学理论,多借助理论,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我们才能看的更多更深.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有新意,有高度有深度,有理有据.这才是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语文教师要专业化,归根到底是语文教师要有自己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其中,能力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就显得更为基础.现今,语文的学科知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沿用以前的一些文学知识.毫无疑问,语文专业需要文学知识作为支撑,但是又明显不够.我们应该有其他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应该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补充.两种知识体系的结合,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有可能提高.不然,讲《鸿门宴》就去看《史记》,讲《林黛玉进贾府》就通读《红楼梦》,这样耗时多.因为缺少教学知识的指导,很多有用的信息没有带入课堂,而无效的知识却不自觉地进入,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

语文教师要专业性,就要读专业性的书,建立自己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专业性才可能被人认可.

指导老师:陈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