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思修课的隐性教育

点赞:19725 浏览:850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唐玉斌(1970年-),湖南邵东人,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当前中国高校思政课中,对隐性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作为一种有别于显性教育的教学方式.思政教师应该加强思政课的隐性教育的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国外很少用“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概念,但是许多现代西方国家都有“公民教育”之类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政课的目标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一种补充的地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一种特殊的理论课程,是以构建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1]正因为其改正学生精神世界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需要注重隐性教育的作用.

一、何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利用环境、情景、去教育孩子,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注重潜移默化,因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教育理论家发现,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育教学外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些学习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等密切相关,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一种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区别开来的隐性课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隐性教育.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注意隐性教育的典型案例.

显性教育是公开的有组织的,如谈话、座谈、讨论学习、开会等,有系统的向教育者表明教育目标.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般是指显性教育,其特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非常确定.孩子在学校上课,大人工作的会议都是显性的.显性教育在学校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方式,相比较而言,国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更侧重于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有别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显性教育的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无意识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因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实效而倍受青睐.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教育在逐渐向注重隐性化发展.可见,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2]

二、如何在思政课中发挥隐性教育的效果

随着我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对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日益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经常受到地其所处环境、氛围的“软约束”和感化,正所谓“耳濡目染,不学以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潜性课程理论,将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采用“迂回”、“渗透”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

怎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思修课的隐性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首先,发挥教师和榜样的模范作用.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发挥好教师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思政课的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犹如一面生活的镜子,其个人魅力和师德师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做事和做人的态度.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是人格的培养,德性的养成.因而需要耳濡目染、心追神摹的隐性教育方式.教师有魅力的人格和治学精神往往是学生模仿的重点.大学生在学校比较常见到的人主要是任课教师和同学.他们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会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相应的言、行、遇事情的态度.隐性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不为受施教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感化式、无痕化、隐蔽型教育.能够以含蓄、隐蔽的形式,有效化解处于逆反阶段的青年人在潜意识中的对抗道德说教的意识,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方法,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其次,隐性教育是原有显性教育方法的有益补充,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情境教育、课外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政治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在政治价值观教育中,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认识并内化其政治制度.隐性教育好像没有明确的目标,其目标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的,借助于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这里所说的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第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艺术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各种兴趣活动俱乐部等.第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暑期实践、各种志愿者活动等.第三、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社区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无论在哪一种学生活动中,对组织者而言,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以适当的措施促使教育目的实现.而对接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又不能过于显性化,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和体会,以防变成一种显性教育.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实践中去接受考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才能使学生内在、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地形成.从而可以陶冶学生思想情感、重铸其智能结构,使其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改观.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在信息和高科技联姻的时代,高校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沙盘等,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模拟化和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扩大媒体的教学信息量,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BBS、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工具,实施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隐性教育,从而加强大学生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应该注重显性教育之外,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隐性教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校内校外的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不少高校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很多大学生开阔了眼界,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可见,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既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融合、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开展隐性教育的绝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