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经典之《语》走入小学课堂

点赞:6281 浏览:216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学庞杂,因为它不仅是知识集合体,也是文化、历史的集合体、一直以来是人们治学的门径.面对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对于初涉文字的小学生的国学入门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经典.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应不重读写,不求知解,重在熏陶,培养情操.本文结合国学经典《论语》展开对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相关论述.

关 键 词:国学教育小学生论语国学经典

一、国学之经典,世人说《论语》


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传统学术与文化的综合体,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堪称国家瑰宝.直至现代,对其二字的释义争议仍然较大,至今没有统一定论.经、史、子、集将中国绝大多数史册古籍分门别类,其中有精华,且有糟粕.应根据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目的来分类学习.

中国人做学问,不仅限于纸上的舞文弄墨,更加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而将此发挥极致的学派代表,首推儒家孔子.推崇原因很简单,孔子怎么说的,他就是怎么做的.由此,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史上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跨越千年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素养及道德行为.从古,要想修读“五经”,必先拜读《论语》;现今,《论语》亦是国人初学的必读之书,迄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全文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个章节,字句记录着孔子及弟子平日生活中的种种言行举止,甚至孔子如何行走、怎样站立的细微之处都有作描述.这些只言片语的串联,勾勒出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坛先圣孔子的生活起居及育人讲学的生动形象,以此影响后人的为人处世,对当代人相当具有借鉴意义.反观现代国学在小学校园的推行现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看似齐全的国学读本中,对国学的误读其实不少.

二、小学生研习《论语》当有所得

让国学经典之《语》走入小学课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⒈知耻懂礼,学会做人.教师对《论语》讲学的目的,是透过孔子与弟子之间简单的互问互答,生活化的言行举止让小学生了解儒家基本思想,感受高尚情怀.首先,从孔子核心思想“仁德”入手,《论语》所指“仁”,就是仁爱、仁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如颜渊与孔子的一段对话,直接挑明了仁者的根本.颜渊:“老师,到底什么才是仁?”孔子:“能够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将内心回归到‘礼’的层面,便可以称作仁.等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颂你是一位仁人.”又如:“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等等,都反应出了道德修养的本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这些本质思想,培养学生德育双馨.

⒉浸润经典,沿承文明.国学经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奠定了华夏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基础,传承文明,亲近经典,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民族使命.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国学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论语》为例,其每一章节都是一则生活化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蕴含着一个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哲理,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孔子对弟子们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即便时过千载,仍然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实践意义

⒈读圣贤书,立高尚人品,推德行教育.据社会科学院统计结果分析,大多数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突破点就在于高情商,所谓情商就是兼具优秀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人格修为.单单凭借智商获得成功的虽有人在,但所占比例却很低.小学生正处于人格萌芽期,部分小学生受家长骄纵所致,对待父母傲慢无礼、任性霸道,通过国学教育的普及,如《论语》中孔子跟弟子们说:“父母在身边的时候,要好好孝顺父母;自己出门在外,就要听从长辈意见,谨慎言行,坦诚可靠,要懂得宽容,多关爱身边的人,多结交有仁德的人”,“自己不希望他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等等诸如此类的礼学教化,能够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⒉不求甚解,旨在潜移默化中熏染传统文化.孔子鼓励学生“多闻、多见、多识”,即重视将学到的东西牢牢地记住,再经过消化理解把学问真正学到手.国学教育不是瞬时能够看出成效,收获硕果的,万不可用死记硬背击溃了学生对国学的热爱,或用张扬的汉服、仿古学堂等形式主义扭曲了学生学习的本意.教师应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慢慢渗入学生的心灵,将经典思想与智慧交织熏染,让学生透过传统文化来丰富人生价值观,奠定修为基础.

推行国学教育多年的实践结果证明,国学经典并非只是史册上记载的单纯文字,而是古人圣贤传承千年的睿智思想,是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证与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