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师批评行为对幼儿反馈的影响

点赞:7193 浏览:238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某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批评行为进行三个星期的观察,在师幼互动的范畴下考察中班教师批评行为引发的幼儿反馈的变化.观察结果显示,不同的批评方式、批评类型以及教师批评时所伴随的情绪特征都会导致幼儿不同的反应情绪和行为.教师在实施批评行为时应多使用温和的言语如询问或建议,避免使用针对幼儿本身人格的个人取向型批评,同时应提高自身情绪控制能力,不要带着负面的情绪批评幼儿.

【关 键 词】师幼互动;幼儿园中班;教师批评;幼儿反馈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7/08-0048-04

【作者简介】赵芳芳(1989-),女,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对于低龄的幼儿,教师对其在认知、情感、社会性上的表现做出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以及个体社会性行为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幼儿对自身价值的感知和对自身发展水平及发展可能性的评判,还会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王旭,2007).

研究表明,成人实施的批评对儿童个体反应的模式有直接的影响.GailD.Heyman和CarolS.Dweck的研究发现,批评有利于儿童动机的发展.但Eisenberger,R和Cameron,J的研究却发现,批评不一定必然产生增强儿童内在动机等积极影响,反而会损害儿童的动机.不同类型的批评使儿童的能力理论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儿童的成就动机目标,同时也会导致儿童不同的归因并影响儿童条件性自尊的形成.

在我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批评幼儿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批评幼儿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论述.有的从语言的角度观察教师批评用语的情况.有的从评价的角度研究教师口头言语评价的频次、评价的取向、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情感特征等,分析当前私立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口头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还有从师幼互动的范畴分析教师批评幼儿的主题类型、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幼儿的反应情况.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未将关注点聚焦在教师对某一年龄层次的幼儿的批评方面.本研究试图从师幼互动的角度,通过对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批评行为以及幼儿的反应进行观察,从而更具体地了解中班教师批评幼儿的现状及其对幼儿反馈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L市某县一所公立幼儿园的中班,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观察研究.总共观察记录教师的批评行为204次,涉及28名幼儿和2名教师.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范畴下的教师批评行为是指以幼儿出现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教师对其进行否定性的评价为开始,到以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改变不当行为或口头表示接受、反抗、无回应)为结束.其中教师对幼儿是否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判断,如果教师并未直接说出否定性的话语却通过表明自己的期望婉转地表达出否定的评价,则也算作批评行为.


幼儿的反馈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对于教师的批评作出的反应,包括反馈结果和反馈性质.反馈结果主要有两种:接受教师的批评与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反馈性质是指幼儿对于教师批评的反馈行为中伴随着的情感特征.根据刘晶波对师幼互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主体的情感特征的划分,幼儿反馈行为的情感特征划分为三种:进取、畏惧、平和.所谓进取,是指幼儿对教师批评的反馈行为中带有较为明显的大胆、不惧怕教师的情感特征.畏惧是指幼儿的反馈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对教师的胆怯、害怕的倾向.平和是指幼儿的行为中无法看出鲜明的进取或畏惧的情感特征,语气神态都比较平静.

2.观察记录表

观察的内容主要是关注整个批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情绪特征等,还关注批评发生的情景以及结果.观察记录所采用的是事件取样法,即从教师对一个对象的批评行为开始至对象的反馈为一个事件,进行结构式观察.

幼儿园中班教师批评行为对幼儿反馈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中班幼儿批评的主题类型及其分布

批评行为主题指的是批评事件的内容指向,在教师批评幼儿的行为中,教师总是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或者带着某一目的对幼儿表达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本研究将教师的批评行为纳入到师幼互动的范畴进行考察.通过对观察到的批评行为进行整理分类,将其总结为四种类型:约束纪律、生活保育、学习指导和社会交往.

统计发现,教师批评幼儿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活保育方面,占37.25%,其次是约束纪律,占32.84%.而学习指导和社会交往所占的比例明显少于以上两种主题.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对中班幼儿的批评主题更多地集中在生活保育方面.

教师批评的方式与幼儿的反馈

以是否用语言作为主要手段可以将批评划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言语型批评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手段,间或附带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对幼儿进行的批评,而非言语型批评是指教师单纯借用目光、表情、姿势、动作对幼儿进行的批评.观察结果显示,中班幼儿教师的言语型批评行为出现了165次,占81%,非言语型批评行为出现了39次,占19%.由此可见,中班教师主要采用言语型批评行为对幼儿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我们仅对言语型批评行为进行分析和说明.本研究将言语型批评的类型分为发问式(包括责问、反问、询问)、祈使式(命令、禁止、建议、警告)和一般陈述式.

由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教师采用责问、反问、命令和陈述式的批评时,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相差不大.而当教师采用询问、警告和建议式的批评时,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相差较大,尤其是警告式的批评,其接受率达到了94.44%.

从表3可以看到,对于询问式批评,幼儿不仅倾向于接受结果,而且接受时的情绪也以进取和平和为主.虽然幼儿对于警告式批评的接受比例很高,但接受时的情感特征多是畏惧的.当教师采取建议式批评时,在幼儿接受的7次结果中,有5次为进取情绪,2次为平和情绪,没有畏惧情绪.

(三)教师批评的类型与幼儿的反馈

Mueller和Dweck将成人对儿童的批评分为三类:个人取向型批评,即对儿童做出的整体性判断,反映儿童的人格特质,指向儿童自身;过程取向型批评,指对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指向行为的过程;结果取向型批评,即反映的是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根据以上分类,本研究收集到的批评事件中,属于个人取向的有34件,属于过程取向的有58件,属于结果取向的有112件.

由表4可以看出,当幼儿受到教师的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不接受的有70.59%,接受的只有29.41%.幼儿在接受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是畏惧的情绪,达到了60%;幼儿在不接受个人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情绪是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的过程取向的批评时,接受的有67.24%,不接受的有32.76%.其中接受过程取向的批评时,伴随最多的情绪是平和的,有66.67%;而不接受过程取向的批评时,伴随的情绪主要为进取和平和.幼儿对于结果取向的批评接受的比例为59.82%,而接受时伴随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最多的是畏惧,达到55.22%;而不接受结果取向批评的比例为40.18%,伴随最多的情绪特征为平和,有53.33%.

(四)教师批评行为的情感特征与幼儿的反馈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批评时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特征.根据刘晶波的划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情感特征可以分为正向、负向和中性.所谓正向,指的是教师进行的批评行为中明显反应了对幼儿的关切、友好和喜爱的感情.负向指的是教师的批评中明显带着对幼儿的不满、不耐烦甚至厌恶的情感特征.中性指的是教师的情感比较平和,没有明显的偏向.

由表5可以看出,当教师批评时呈现的情绪为正向时,幼儿接受的比例为87.5%,明显高于不接受的比例,可见幼儿易于接受教师情绪特征为正向的批评.而且在接受批评时,幼儿伴随的主要情绪特征为进取,为71.42%,当教师批评幼儿时呈现中性的情绪特征,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比较接近,不接受比例略高于接受.当幼儿接受批评时,伴随的主要情绪特征为平和,为61.22%;当幼儿不接受批评时,伴随的情绪特征分布情况类似于接受时,即平和情绪最多.幼儿在面对教师情绪特征为负向的批评时,主要表现为接受,比例为62.16%.而在接受时,幼儿伴随的主要情绪特征为畏惧,占93.48%;当幼儿不接受批评时,主要表现的情绪特征为进取,占64.29%.

四、讨论

在批评方式上,中班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实施批评行为,而在言语批评中,祈使句使用的最多,其中的命令式批评又占有较大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是中班的幼儿既不像小班幼儿那样因刚进入幼儿园而需要多用鼓励、积极的语言进行教育,也不像大班幼儿那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所以教师的命令式批评使用比例较高.当教师采用询问、警告和建议式的批评时,幼儿接受和不接受的比例相差很大.当教师采用询问或建议式的批评时,一般会伴随着温和、亲切的态度,因此幼儿非常容易接受,而且接受时情绪都比较积极;当教师采用警告式的批评时,虽然大部分幼儿都表现出接受的情况,但却伴随着消极的情绪,所以即使批评让幼儿改变了不良行为,却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对于不同的批评类型,幼儿的反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当教师实施个人取向的批评时,幼儿普遍表现为不接受,而接受的幼儿也大多伴随着消极情绪.因为个人取向的批评是通过指责幼儿自身而达到促使幼儿改正的目的,很容易引发幼儿羞愧、害怕、失落等负向情绪.当教师实施过程取向的批评时,大部分幼儿表现出以积极或平和的情绪接受的情况,因为过程取向的批评使幼儿将错误的原因归为过程中的努力或策略,并未让其觉得是自身能力不足或有缺陷,从而能坦然接受批评并对未来改进抱有一定的期待.

从教师批评时的情绪特征角度看,中班教师的批评行为主要伴随的是负向和中性的情绪,而正向的较少.当教师的批评伴随负向情绪时,幼儿的接受批评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接受,但接受时的情绪特征多为畏惧,长期下去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在批评时应保持正向的情绪,对幼儿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理解,积极鼓励并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行为.

五、教育建议

首先,教师在实施批评时,应多运用询问或建议的语言表达对幼儿应该如何去做的期许,尽量避免使用强烈的命令式或警告式的语言.如果教师以温和的言语方式对待幼儿,不仅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感,而且更易于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更能听取教师的建议,改正不良的行为.

其次,教师应明确过程取向型批评与个人取向型批评对幼儿的不同影响,并学会使用过程取向型批评,正确引导幼儿形成科学的成就动机,同时坚决避免使用指向幼儿人格的个人取向型批评,否则只会伤害幼儿的自尊而无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控制情绪的修养,在批评幼儿时除了注意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也要努力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避免带着明显不满或厌恶等负向的情绪,否则会导致幼儿恐惧和畏惧的不良情绪甚至拒绝接受批评.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的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2]刘俊.幼儿教师批评幼儿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8-11.

[3]李娜.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3-4.

[4]李雪.私立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口头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3-4

[5]王旭.专家型教师评价行为特征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3):42.

[6]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50.

[7]朱湘燕.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02:8.

[8]赵景欣,王美芳.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3):664-666.

[9]AndersonCA,JenningsDJ.Whenexperiencesoffailurepromoteexpectationsofsuccess:theimpactofattributingfailuretoineffectivestrategies[J].Journalofpersonality,1980,48:393~407.

[10]GailD.Heyman,DweckCS.Children’sthinkingabouttraits:Implicationorjudgmentsoftheselfandothers[J].ChildDevelopment,1998,64:391-403.

[11]HeymanG,DweckCS,CainKM.Youngchildren’svulnerabilitytoself-blameandhelplessness:relationshiptobeliefsaboutgoodness[J].ChildDevelopment,1992,63:401-415.

[12]KaminsML,DweckCS.PersonversusProcessPraiseandCritici:ImplicationorContingentSelf-WorthandCoping[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9,35:835-847.

[13]MuellerCM,DweckCS.Praiseforintelligencecanunderminechildren’otivationandPerformance[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33-52.

(责任编辑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