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基础

点赞:10624 浏览:454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构建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阶级属性及其重要性的理论认识阐述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首要问题,从而成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科学历史观教育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即开始了国家主导和组织下的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备的课程体系.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以科学历史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有着重大的现实需要,也有着马克思主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通常,理论基础与学科或学科方向有关.任何一个学科或学科方向的理论体系中都应有其最基础的理论(元理论),即理论基础.所谓理论基础,通常是指一种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也即回答或解决必要性(含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分析问题最基本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

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不同.基础理论通常是指学科或学科方向中围绕一个基本问题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既包括对问题产生或发现的分析和研究的知识体系,也包括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的框架体系,同时也包含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

理论基础虽然也属于该知识体系,但它和基础理论或基本理论不同.首先,从体系上看,它不具系统性,可能仅仅涉及问题研究和解决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原则性的观点、主张.其次,从内容上看,它要回答或解决的是该知识体系中首要的或初始性的问题,为知识体系后续内容的构建奠定基础或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对该知识体系的形成具有探索上的率先性和内容上的指导性.譬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前者即属中国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部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这样明确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P133如果说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理论来源”是指“一种理论的发源地,是被这种理论所吸收、继承和发展了的理论及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2]P1的话,则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确有相近的一面,其不同之处,则在于理论基础不仅为后续知识体系所继承、吸收和发展,而且在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居首要或指导地位.

就科学历史观教育而言,其理论基础就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也即回答或解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含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科学历史观教育最基本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诸问题,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有关唯物史观教育的理论主张正是这样的理论认识,它们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从而成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主张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历史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们的贡献首先在于他们阐明了科学历史观基本原理,创立了科学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历史观教育贡献了宝贵的内容框架.其主要内容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等等.[3]P181这些唯物史观原理构成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

同时,他们对科学历史观原理杰出的运用,即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为科学历史观的实践做出了伟大的示范.马克思、恩格斯这方面杰出的研究成果有《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1850年)、《德国农民战争》(恩格斯,1850年)、《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恩格斯,1851―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1852年)、《资本论》(马克思,1867年、1885年、1894年)、《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1884年)等等.这些成果,或研究人类社会早期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或研究德国中世纪宗教改革引起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或研究当代(即马、恩生活的时代)欧洲重大历史事件――1848年的法国革命、1848―1849年德国革命、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的起因、性质和过程.在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刻地表达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人们运用科学历史观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张,对于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具有经久而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主张有:三、、为代表的中国人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主张

1949年9月,当中国人领导的新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批判美国国务院《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的五篇评论之一――《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明确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9]P1515.如此郑重的声明,是对科学历史观教育重要性清晰的回答,也宣示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即将建立.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中国人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主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中国科学历史观教育理论构建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入宪的主要理论渊源.

由于中国先进分子是“从接受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社会有关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所以中国人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学习的主张最初常常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学习的主张之中.譬如,在新主义革命实践中,就主张,为了革命的胜利和将来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中国人“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0]P704.

如果说在1940年1月,认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学习主要是在工人阶级群众及其先锋队组织里进行,即“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而不是在全体国民中实施、当做“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10]P705的话,那么在1949年6月,鉴于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新主义政权即将在全国范围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学习不能作为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的主张开始被放弃:因为有了人民的国家政权,“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等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9]P1476.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习,不仅必须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里进行,而且也可以在全体人民范围内提倡和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继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主张历史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他“突出强调了历史教育的目的是批判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近现代史”,“历史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干部和青年”[11]P23.

科学历史观的形成遵循这样一种途径,即:“从童年到成年人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系统教育、影响,并在革命化、社会化、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等自觉地通过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和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地确立.”[12]P10因此,在科学历史观的养成方面,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知识系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号召全体党员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还要学习党的历史,“以提高他们的觉悟程度,使他们在思想上也具备着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员的条件”[13]P247.1977年,重新出来工作不久,针对军队干部的训练教育问题,他指出:不仅要使他们学好马列著作、著作和有关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使他们“学点历史”[14]P79,以提高军队干部的素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加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历史教育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历史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并指出:“历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中国革命史和党史,历史教育的对象,重点是青年”[15]P35.

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张方面有共同的特点:一是都主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学习,并没有特别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学习同科学历史观教育和学习区别开来,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把科学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比如曾讲“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16]P15,亦言“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17]P173.学界也曾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是全部马克思哲学.它本身就蕴涵着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范畴论”[18]P3.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寓科学历史观教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二是都主张学习历史,特别是学习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例如,1939年5月在干部教育部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无期大学”型政党思想,在“无期大学”里,大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和文化、当前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后,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学什么的主张,侧重点可能有不同,但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则没有什么变化.基于“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的历史教育功能认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主张所有党员、军队干部都要学点历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用自己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当然,尽管历史教育并不等同于科学历史观教育,但由于历史教育包含科学历史观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历史知识教育是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又形成了寓科学历史观教育于历史课教育的系统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

四、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宝贵价值如前所述,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也即回答或解决科学历史观教育最基本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诸问题,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等中国人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主张对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实践开展及其制度构建具有宝贵的理论价值.

首先,它们揭示了科学历史观教育永恒的性质:科学历史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历史观教育必然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有阶级性”[19]P104,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教育也不可避免有其鲜明的阶级性.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性质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科学历史观方法论价值所决定.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20]P313,科学历史观正是这样符合工人阶级愿望和利益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P17当然,要实现科学的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只有通过耐心的宣传教育工作.马克思也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11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其次,阐述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敌对的存在”,以便无产阶级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同样要重视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工作,否则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事业不亚于严重的犯罪.1920年,列宁在一份文件批示中就曾主张检测如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对此疏忽失责那么就将他处以绞刑[8]P299.正是因为科学历史观教育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所以无产阶级一旦获得执政地位,必然以国法来保障这一长期的根本性政治任务的实现.比如,1918年,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公开地确认无产阶级政权的历史使命,并且明确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1]P65.我国1949年的《共同纲领》也做出了“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的规定,而1982年宪法更是把国家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写进了宪法条文.

其三,奠定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专有属性的论述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体理论、客体理论、教育原则及其他后续理论的展开规定了性质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党内“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2]P590的批评,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22]P483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0]P534论述等等,为人们探索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www.tjhyzyxy.com/zhengzhi/05014339.html

[1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段忠桥.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孙正聿教授商榷[J].哲学研究,2008(1).

[19]海因里希格姆科夫著.恩格斯传[M].易廷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莫纪宏主编,李忠副主编.宪法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