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维修职业标准的课程改革

点赞:21332 浏览:956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标准的建立.本文研究了根据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以《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为例,研究了高职汽车教育需要完成的五个方面对接.

【关 键 词】国家职业标准;汽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1汽车维修业人才需求现状

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起我国的汽车总销量每年就以15%的速度增加,汽车的需求量每年达到100―200万辆.到了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汽车国家.到2009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的第一位.权威媒体预测:到2025年,我国汽车市场将会超过汽车第一大国美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大加快,汽车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我国的汽车维修业也同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人员需求2010年达到了356.87万人,到2015年将会突破500万人大关,到2020年将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而汽车后市场的维修业将有几十万的需求,但目前现状是让企业满意的维修人员不多,熟练工难找,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有高技术的技工更是一将难求.企业招不到满足要求的高级技工,而学校毕业的学生和社会普通劳动力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与相关的教育、训练滞后有关,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按照企业需求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论教学多于实训操作;另一方面,随着汽车电子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对汽车维修人才素质要求也水涨船高.企业需要员工既懂电子又懂机械,既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汽车高职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汽车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工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高职教育没有合理的总体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有差距.高职汽车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基础课、基础专业课、专业课的“三段式”,专业课学习完毕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相违背,很多学生不具有信息积累和迁移的能力,大一和大二学习的基础课和基础专业课到了大三最后阶段的综合训练需要使用时,其实知识已经忘光了,没有达到基础铺垫的目的;第二,教学方法较陈旧,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衔接.很多教师过多讲授“不必要的理论”,不能有效的提炼出必要“技能”,教学方法仍沿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造成上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抱有“60分万岁”的心态,只求考试合格,没有把知识真正理解和吸收;第三,考核方式多采用单一闭卷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主,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背的现象出现,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上述三个方面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让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这对矛盾更加加剧.

要发展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汽车高职教育,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用性、怎么写作性的职业教育特点.汽车高职教育生存则基点是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的需求.汽车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实践性、应用性,以理论教学为辅以培养技能为主,技能学习加深理论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改革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课程标准建立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汽车行业的职业标准是我国对从事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要求,职业标准准确地表达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标准中除了规定了从业人员需要从事某项工作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外,还对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技术指导能力、工艺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下表描述了职业标准对汽车维修工的定义,实际上是给出了汽车维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汽车维修工的分类给出了专业定位,专业和企业岗位的对接,专业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工作内容就是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模块.

汽车维修职业标准是根据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拟定的,来源于生产一线,对汽车维修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高职院校的汽车教育要地按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来不断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融合职业标准,专业建设改革中融合行业标准,课程内容改革以职业技能为导向,课程标准改革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汽车专业的设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教材要融入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情境.要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把学习环境变为工作环境.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模式,从企业需求中分解和提炼出从事汽车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3.1课程培养目标.基于上述理念总结出了《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汽车维修岗位真实任务为载体,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使学生熟悉汽车维修工作流程,具有独立完成汽车维护工作的能力,具有阅读维修资料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独立创新的能力.

课程开发设计理念设计上,基于汽车维修职业标准的需求来开发设计课程:思路设计上,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汽车维修企业作业流程有针对的设立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一学习情境学习训练知识、能力目标都有所不同的侧重点,但整个工作任务紧扣汽车售后怎么写作流程为主线不断进行大循环,每一大循环内又根据模块训练的岗位能力技能而开展小循环.从而培养学生会做事、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案例教学及互动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懂得技术的同时,更懂得何时应用该技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再通过大量的项目式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理论最终达到理论指导操作,操作中理解理论,先会后懂的目的.3.2从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中提取课程内容.一门课程该讲授哪些内容,是这门课存在的最重要意义所在.内容选取,不再按照教材一章一章理论式的教学,针对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汽车维修职业标准要求,有选择性的摘取教学内容.需要有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能把不必要的理论深入讲授.《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根据汽车维修岗位需求和维修工职业标准开展汽车维修任务实训,最终使学生具备维护过程中能够发现车辆潜在问题的能力.

3.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模拟车间”模式.在教学模式中改变以往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采用“模拟车间”的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拟汽车维修企业成立车间管理机构,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业务接待、机电维修、汽车材料管理等岗位.教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任务就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学模式采用“企业的拿来主义”直接将企业的真实案例搬进课堂,提炼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按照企业模式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把“课堂”变“车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3.4加大考核方式改革力度,融进企业考核标准.传统考核方式以封闭的理论考试为主,很难客观的考核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的实际情况,难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加大考核方式改革力度,融入企业考核标准.

过程考核是完成每一个子项目给予学生动手能力,参与度以及团队合作情况等的评价,占总成绩35%,过程评价改变了老师一人定成绩,一人说了算的方式,由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成绩的评定,过程考核的成绩每次项目结束时给予公布,表扬成绩领先者,激励成绩落后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自我不断提高和进步.

基于汽车维修职业标准的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汽车维修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过程考试是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考核,而结果考核,是总项目学习完毕,进行项目验收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5%,按照企业里工作任务完成后的质检要求进行考核,同样采用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笔试考试需要弱化,但并不是不需要.企业里除了会操作意外,还需要会表达,会分析的能力.通过笔试可以完成这环节的能力的考核.一门课程最终成绩由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笔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4结论

高职汽车教育要想求得更高更快发展,必须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按照行业化的标准,实施项目化的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探索改革之路,将专业计划与企业需求、教师授课与行业标准、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学生的培养.有效的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环境与车间、行业需求与教学计划、专业与岗位的“五个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