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叹词对比

点赞:7131 浏览:309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叹词在书面表达和日常交际中广泛应用,一词多义也极为常见,其具体含义与特定环境有关.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德叹词之间有定义、应用、一词多义等方面的相似性,在形态、语音语调及句法方面则存在差异.正确掌握叹词的语言学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

关 键 词:语言学叹词一词多义中德语言对比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92-02

ContrastiveAnalysisofChineseandGermanInterjections

ChenYu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Interjectionsarewidelyusedliterallyandorally.Thepolysemyisverymonintheinterjections,whoseconcretemeaningsarereliedonthecontext.Throughcontrastiveanalysis,thefollowingessayestoaconclude,thatChineseandGermaninterjectionsshareasimilarityondefinitions,application,polysemyetc.,meanwhile,theyaremorphologically,tonallyandsyntacticallydifferent.Masteringcorrectlytheinterjectionscanhelplanguage-learnerstomasterthelanguageandtooidmunicativebarriers.

KeyWords:Linguistics;Interjection;Polysemy;Chinese-GermanComparativePhilology

叹词是语法学术语,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其表达的情感性强,且具有很高的独立性.由于汉语与德语不同的语言学特性以及文化渊源,在叹词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对此略作探讨分析.

1叹词定义及中德异同

汉语的感叹词是表达强烈情感以及表示招呼、应答的词[1].德语中的叹词原属插入语,类似拟声表述,表达感受或要求及模仿声音[2].

从叹词的定义上,可看出其在中德两种语言中的共性:叹词是表达强烈的情感的词,具有极大的语用功能,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德语言中的叹词也存在文化性差异.句法上经常独立,此在德语对叹词的定义中被单独列举了出来;而汉语并没有对此专门提及.这是因为,汉语是没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而德语是具有屈折词素和词形屈折变化以及变格等语法范畴变化的屈折语.正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极大差异性,才为对比分析及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实例支持.

此外,两者也涉及叹词的语用学分类.汉语对叹词的定义,实为语用学的一种分类,“表达强烈的情感以及表示招呼、应答的词”;而在德语中“表示招呼、应答的词”划归到“小品词”[3],而非叹词的范畴中.

中德叹词对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叹词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德语对叹词的定义中还提及具“模拟声音”的特点,似与拟声词类似.在德语语言学领域,对叹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叹词是个上义概念,可以分为“一手叹词”和“二手叹词”.一手叹词即直接取材于人或自然,模仿人与自然的声音,之后又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二手叹词则是由一手叹词中的元素,再加上名词和固定短语等元工组合而成.一手叹词又可细分为一般的狭义叹词释义、拟声词及驱赶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叹词,即一手叹词中的感叹词部分.

而汉语语法体系中,叹词与拟声词是两个独立的虚词类别[4].叹词是模拟人自己的声音,表示人类自身情感为主的特殊词类.就语音形式而言,一个叹词可以有不同的读音.拟声词主要是模拟各类事物的声音.

2叹词的分类

对于叹词的分类,涉及到语义学和语用学,中德语言学界都莫衷一是[5~6].本文结合德语和汉语中对叹词的释义和典型叹词,归结出以下九类:

(1)表示肯定.汉语常见的有:嗯、唉等,且都读作第四声;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na,德语对话中常见用genau、eben、ja等表示肯定,但这些为小品词,不在本文考察范围内.

(2)表示疑惑或惊讶.汉语常见的有:啊、哦、咦等,且都读作第二声;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na、hm、hoppla.口语中使用表示疑惑或惊讶的叹词时,语调会上扬;在记录成书面形式时,独立成句时结尾通常会加上问号.

(3)表示惊喜.惊喜是一个结合惊讶和喜悦的情感,故与表示惊讶、喜悦的叹词分别开来.汉语常见的有:哎呀、呵、嗬、嚯、呀、哟、唷、哇、啊等,多读作第四声;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ach、ah、aha、ei及oh.在记录成书面形式时,结尾通常会加上感叹号加强语气.

(4)表示喜悦、兴奋.汉语常见的有:哈哈、呵呵、嘿嘿等;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juhu、juhe、juchhe以及它们的各类变体juchhei、juchheirassa、huchheirassassa、huchheisa、huchheiβa.

(5)表示疼痛.汉语常见的有:哎、哎哟、喔唷等;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au、autsch、oweh、aua以及huch.甚至有学者猜测表示疼痛的叹词是语言的源头,因为这是人类最本能的发声反应.(6)表示拒绝、反感、恶心.汉语常见的有:哼、呸、哎呀、啐等;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pfui、brr、pah以及na.

(7)表示要求保持小声或保持注意.汉语常见的有:嘘;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pst.

(8)表示确定、理解.汉语常见的有:啊、哦;德语中常见的叹词有aha、oh.


(9)表示招呼、应答.此类叹词是中文定义里特有的;而在德语中,表示招呼、应答的词通常被归入小品词一类而非叹词.汉语常见的有:哎、喂等.

3中德叹词的异同分析

3.1相似性

从上文中的汉语和德语的叹词定义中,已得出叹词在两种语言中的相似性的一个方面,即叹词是表达强烈的情感的词、是模仿人类自身声音的一类词.

通过上文对叹词分类中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屈折语中的德语叹词也是没有词形变化的.

但因为叹词多现于口语,然后以书面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故叹词中同音异形、同义异形的现象极为普遍,即同一个叹词的音、形变体繁多.例如德语中表示欢乐的叹词juchhe就有各类变体:juchhei、juchheirassa、huchheirassassa、huchheisa、huchheiβa.而中文更为特殊,415个音节配上四个声调,形成1266个音,与之匹配的却有七万余个汉字.因此,汉语中同音异形的现象本就很多,叹词在从口语化为书面形式的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许多同音同义异形现象.

其次,叹词也是交际交流中常用手段[7],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口语),涉及各方面主题,诸如表示肯定、疑虑、惊讶、喜悦、疼痛、反感、安静、理解、应答等.但一个叹词的具体含义与特定环境有关,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德汉叹词中极为普遍.

从语料来源亦可看出,叹词多见于文学作品中,而在新闻、学术论文中极少使用.

叹词也和语调、声调等超音段特征息息相关,通过不同的语调、声调可以表达出各种弦外之音.口语中使用表示疑惑或惊讶的叹词时,语调会上扬;表示肯定、确定、拒绝时,语调一般下降.

在记录成书面形式时,会借助标点符号加强语气或是避免歧义.表示惊讶或疑惑且独立成句时结尾通常会加上问号;其他情况为加强语气,使用感叹号频率多于使用句号.

3.2差异性

中德叹词之间除了有定义、应用、一词多义等方面的相似性之外,在形态、语音语调及句法方面存在不同.

首先,作为两种差异极大的语言,中德叹词在形态方面的差异毋庸置疑.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像形文字,音形是分离的.但汉语的音形分离,在叹词领域是有规律可循的.汉语的叹词多为形声字[8],且形旁多用“口”字旁,表示和嘴有关,是模仿人的声音,而用声旁决定整个叹词的读音,例如“啊、噢、呃、咦”等.

其次,德语是语调语言,即着眼点在句子;而中文是音调语言,中文的四声承担着区分不同字的功能,即着眼点在单字,这也是形成汉语叹词一词多义的原因之一.

再次,从上文所列举的叹词例子中可以看出,中文叹词主要是元音,而德语的叹词是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较多.另外,纯由辅音构成的叹词是德语中所特有的,例如pst、brr等.

最后,汉语叹词在句法上更为灵活,除了和德语一样可以单独使用,构成叹词非主谓句,或者充当宾语外,还可以充当很多句子的其他成分: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4结语

叹词是表达强烈的情感的词,是一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叹词之间除了有定义、应用、一词多义等方面的相似性之外,在形态方面、语音语调方面及句法方面存在不同.正确地掌握叹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亦可避免各类不必要的交流障碍,促进国际交流和语言学研究.

06;48-50.

[3]潘忠懿.德语小品词剖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6):65-69.

[4]陈仁莉.浅谈叹词和拟声词[J].文学与艺术,2010(6):290.

[5]黎东良.最新德语汉语对比语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华.谈叹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1(10):43-44.

[8]谢仁友.叹词的本质特点、注音和词形[J].辞书研究,2008(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