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与生育意愿变迁的社会学

点赞:4820 浏览:145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文章将以近年来的社会事实为基础,分析在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随着社会条件和状况的变迁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等问题.

【关 键 词】生育意愿变迁人口结构社会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4.21【文献标识码】A

生育意愿是指社会成员和社会个体对生育子女的数目要求、生育子女的性别和生育子女的目的等意愿的总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变迁剧烈,社会成员和社会个体的思想和生育意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跨地区和全方位的,它不仅表现在东部地区,同时也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它不仅表现在汉族地区,同时也表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对于剩余子女数目的变化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生育子女性别和生育子女目的方面,这样的改变是全面和彻底的,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学术界对于生育意愿的研究做了不少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起来,费孝通老先生在其《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等著作之中均有论述,特别是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对于生育的目的和生育子女的性别均有较大篇幅的论述.该书就农村地区的生育目的和性别的论述中,写到农村地区家庭生育孩子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增加家庭劳动力和传宗接代,这也是农村家庭大多数的生育意愿更偏重于男性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育意愿转变》一文中,刘长瑜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出发,基于对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思考.由改革开放而发生变迁的经济状况、思想转变和物质条件转变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论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育意愿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表现在生育子女数量的变化和生育目的的变化,还呈现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张雨绮从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育意愿的变迁.本文将从现阶段中国人口结构实际情况出发,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的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对我国生育意愿等方面的转变及其转变的原因进行合理性的论述.

我国现阶段人口结构出现的原因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个世界性表现在,世界各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么就是国内人口出生率严重不足,致使人口结构极不合理,人口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人口的更新滞缓,人口老年化严重;要么就是国内人口出生率过高,人口急剧增加,给国家和社会乃至家庭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的一个基本状况就是,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型;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高,特别是在除北非和南非以外的非洲大陆出生率全世界最高.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普遍认为人口出生率不仅受政策影响,而且还受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结构往往与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是分不开的.我国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却极大地受计划生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模式为“高高低”模式,后来逐渐转变为“高低高”模式,现在已经接近“三低”模式了.从“高低高”模型到“三低”模型的转型,中国大概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主要是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来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在这一人口模式的转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逐渐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强制实施使得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为我国人口的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一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性质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发挥的社会功能也在发生转变.

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家庭人口结构越来越呈现出“421”的结构.“421”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庭结构,所谓“421”家庭,指由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父亲、母亲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当前中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根据这一生育政策,人们从家庭的角度推算出“421”家庭结构,由此而担心将来由两个劳动力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负担太重,抚养系数过大.针对这一不合理的家庭人口结构,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单独二胎政策.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计划生育政策不足的一种弥补,同时也降低了生育二胎的门槛,可以有效地改变和缓解目前不合理的家庭人口结构.

20世纪六七十年的时候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其内容和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除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生育二胎以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体的确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间隔几年后才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为减少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数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增长的绝对数还是很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经济的刺激和影响,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的增长.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逐渐迁移和流动到城市.而流动的人大多数都为年轻人和青壮年,正是生育意愿高的时期,但年轻人要想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必须努力工作,心无旁骛.一个孩子从怀孕到上幼儿园至少要花四年时间,在日益竞争的工作状态下,很多年轻人选择先成就事业再成家.因此迁移和流动中的人口生育意愿不高,这使得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不仅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也是社会状况和物质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的三十年.这一点对于我国生育意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和明显的.在经济水平和物价暴涨的今天,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怀孕、生产、宝宝的身体健康、上学等费用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人计算过孩子长到18岁需要花费几十万.18岁之后的孩子其实才真正开始花钱,因为那时候他们刚好应该上大学,大学四年的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现代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期待值很高,因此教育投资越来越大,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附加的费用就更高了.孩子的抚养成本和教育投资成本越来越高,这一点使得社会成员普遍偏向于少生甚至是不生了.对于现在崇尚自由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孩子的问题更是有自己的想法.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机制与养老机制不断完善,也使得社会成员重男轻女的思想发生了改变,“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被大众所接纳,生育意愿对生育性别影响方面发生了改变.

人口结构与生育意愿变迁的社会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独生子女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影响了生育意愿.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加之义务教育所带来的教育均等化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全民素质.由此使得社会成员的社会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根据社会现象分析,受教育程度越高,妇女的生育意愿越低.这一规律同时也体现在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变化之中,即较改革开放前相比社会成员的生育意愿大大降低了.

生育意愿的转变

生育意愿是社会成员在生育后代方面所表现出的意愿,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意愿:生育数目、生育性别以及生育目的.它是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这三方面的转变也是非常显著的,那么在这三十多年的历程之中人们生育意愿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育数目方面的转变.在生育数目方面的转变这个其实是很明显和显著的.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小学、初中、高中这学校的在校人数逐年减少,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很多乡镇小学由于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而出现学校教学点的取缔合并等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地方初中学校改变为小学学校,高中学校变为初中学校.有数据显示,进入到21世纪之后发生过合并和改组的学校比例达到59%,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数目迅猛增加,新出生的人数在逐年减少这一现实.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独生子女人数高达1300多万,这就是说我国总共存在着1000多万的独生子女家庭,不仅仅是独生子女人数和家庭数目在增加而且多生家庭(即家里生育子女数超过3个家庭)比例和数目也在逐渐地减少.

以上的数据都不约而同的说明一个事实:社会成员的在生育数目方面的意愿倾向于少生.这一意愿与目前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条件发生巨大变迁:物价飞速上涨、工资上涨速度低于物价上涨速度、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等等这些都使得人们抚养后代的成本和精力的投入在提高.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个体在每天承受了巨大工作压力之后,难以有其他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由于个体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和子女质量的提升,因此社会个体更注重少生优生提升子女的质量.

生育性别方面的转变.相较于生育数目方面转变和变化,生育性别的意愿变化尽管不是很明显,但是相较于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人们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受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特别严重,因此在对待男女性别差异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这表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在生育性别方面仍然倾向于生育男孩.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镇居民对于子女性别开始淡化,“男女都一样”的思想开始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纳.这一点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的状况比西部地区明显要好.

在西部某些地区“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思想还比较广泛地存在.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很严重.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男孩,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就会变得很低.男孩不仅是这个家庭的血脉的传承,更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标志.这说明对于男女性别的重视和观念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是有关的.例如,在大部分东部地区的男女平等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早就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纳.东部地区的经济相对中西部地区具有总量更大、密度更大、增速更快等等这些优势;同时东部地区的思想和观念受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较中西部相比较大,因此在生育性别的观念方面东部地区转变的程度比中西部地区的要快,但是中西部地区的这种男女观念在这些年相较于之前也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总而言之,这种转变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生育目的方面的转变.在社会生活早期,人们生育后代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充当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即人口的再生产变成了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开始发生转变:现代化的劳动机器逐渐的取代原始的人工劳动,大规模的生环境中只需要操控机器就可以完成生产.因此整个社会一方面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的减少(当然这也是失业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操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质要求在不断的提升,人口再生产所扮演的劳动力在生产角色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科技和创新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初期的生育目的变得不再重要.人口再生产所扮演的增加劳动力的角色的功能不断被削弱,人口再生产过程更多地在扮演着延续人类社会的角色.

我国人口再生产所扮演和所发挥的功能同其在世界社会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是如出一辙的,这个转变也是类似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个体的认知能力低下整个社会处于较原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的再生产更多的是扮演着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生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倾向于增加家里的劳动力或者弥补家中劳动力不足的状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开始进入到一个相对前进的社会,即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以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转变,因此人口再生产所扮演的增加劳动力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由劳动力再生产逐渐地向人类社会延续的功能方面转变.

生育目的转变另外一个方面即由以前的养儿防老转变到了成为一种家庭精神需要.在家庭社会学看来,家庭的凝聚核心在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孩子在维护和凝聚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上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整个家庭的愿景和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和孩子密不可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后代、子女,才不枉活一生.社会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由于社会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满足父母精神需求和完整家庭的角色.

结语

人口结构一直以来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深远持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与生育意愿密切相关,人们的生育意愿同时受其它诸多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着人们生育意愿的最大因素则是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计划生育政策在影响社会成员生育意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逐渐弱化.

经济发展程度、社会个体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也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同时也将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结构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入和彻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个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生育意愿由传统型转到现代型的转变也会更加明显.当然这种转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条件.这种现代型的生育意愿将会更加适合和促进我国社会更加良性地运行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南宁学院学工处)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