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生管理方式改进

点赞:4493 浏览:152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高等教育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件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要根据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尽可能扩大为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定向或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怎么写作.作为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理清国内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方式,理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整个流程,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瓶颈问题,更公平客观地掌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状况,确实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关 键 词:联合培养研究生;学分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1引言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这种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参与的教育模式中,使得受教育者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更宽泛的教育.我国在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多元化视角、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文在简介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和叙述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初步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案.

2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国外大约是20世纪40年始出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而我国则是经济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才开始萌芽,出现诸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名称虽然不同[2],但核心内容不变的合作研发活动――企事业单位(“产”)、高等学校(“学”)、研究机构(“研”)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或其他相似度检测机构的协助下,按一定规则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1990年3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7家单位由教育部高教司召集,在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则在1991年3月于上海,同时创办了会刊《产学合作教育通讯》.自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联合培养研究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3];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政策支持.

3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两方或多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国内高校之间的师资、研究生、教学设备等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一般需要中方导师和外国导师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是学校接纳科研院所选送的人员,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也可以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以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高等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当前,国家着重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相关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如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类似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国内高校与科研院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但并无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定义.有些将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叫做联合培养基地,也有将企业高校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联合培养平台叫做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生管理方式改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研究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

由前节介绍可知,目前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方的双方或多方的角度看,主导方往往是某一高校,如图1所示的高校A,依据另一方的不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归为三类:

(1)校校联合:这时,高校A一般是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如地方,西部院校,高校B则为师资力量较强的名校,研究生的招收录取由高校A负责,部分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关键实验在高校B完成,学位授予一般仍由高校A负责.图1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方式示意图

(2)合作交流:这时,高校A可以是任一家国内高校,一般在中国政府与相关外国政府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启动.在北京,第1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北京已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它们位于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医科学大学.基地经费来源有四:①导师课题费;②国外院校;③联合培养经费;④研究生个人.高校A负责招生,部分课程和授予学位,国外一般提供课题参与机会和指导论文相关研究.

(3)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高校A一般是理工科院校,另一方可能是企业,或科研院所,或两者;高校A提供课程理论学习机会,论题的选择、论题实验研究一般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际研发问题相结合,招生可能是高校A、企业、或科研院所之一或共同协商,授予学位则由高校A负责.


从研究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可分为5大部分:①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其它后续管理;②研究生的录取: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数据管理,初试成绩管理,复试考试、面试与成绩管理,研究领域与推荐导师;③课程学习管理:课程与教材管理,上课管理,成绩管理;④研究进行中的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管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⑤学位授予管理:答辩安排,答辩过程,答辩结果,毕业论文存档与上传,毕业后首份工作去向也可归为此部分的工作.对应于这五大部分管理工作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9]

从图2所示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可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两方或多方“联合”一般发生在①录取入学,②课程学习,③研究与论文三个阶段之一或同时两个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管理状态,即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并存加人工管理,特别是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偏向于人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5亟待解决问题

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单方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在试用阶段,在现有的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缺乏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流程中的信息支持.为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联合培养可能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后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规范化管理工作[5][6].

为了规范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如下几类信息表:

(1)依据各专业各培养方案,建立不同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可能替代选修课信息表:课程名称,课程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方式,教学时数,课程学分[8][10],任课教师.

(2)各联合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信息表: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职称,学位,等),教师声誉,教师打分习惯等.

(3)学生行为结果信息表: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以前学习经历,以前学位,等),学生业余爱好和习惯行为,学生所参与的课题,学生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后首签单位信息等.

这三类信息表的建立,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和培养质量.具体实现时,每类信息表可能对应于多个数据表,相关数据项中有些项目是偏主观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6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

[2]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3]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4]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校研究,2010年第11期,42-46.

[5]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12期,41-45.

[6]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杨华.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2期,18,2012.

[7]梁子娟,赵蔚,段红.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设立.远程教育,2012年第1期,78-80,2012.

[8]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云南电大学报,第13卷第1期,28-31,2011.

[9]比福里(BonnieBiafore)著,隋杨译.Visio2007宝典(ISBN:9787115175519).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0]宋广佳,张艳明.网络信息系统环境中高校教师学术信誉度量化探讨.电子测试,2013年9期,186-18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