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济与社交网络:一个综述

点赞:11083 浏览:453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眼提要?演家庭农场经济和社交网络理论已逐渐受到中国政府部门和学者的普遍重视,但国内学者在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方面一直缺乏系统地梳理,影响了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家庭农场经济与社交网络的背景、研究内核与理论研究的未来取向等角度展开综述?熏以期为家庭农场经济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眼关 键 词?演家庭农场经济;社交网络;综述

?眼作者简介?演孙捷(1975―),男,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社交网络管理;(江西南昌330063)李永安(1977―),男,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生.(江西南昌330013)

本文系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AGR20130119)和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共生式社区经营模式研究”(编号:10YJ103)研究成果.

一、引言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眼1?演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温铁军认为,中国农村是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基础条件,60%-70%的有地农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眼2?演.从现实来看,中国农民依然占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不管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针,如农业税费改革到免除农业税,如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为推进“两型”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发展,又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在论述适度规模经营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横向的社会怎么写作整合机制创新要求,即“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外界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怎么写作多种主体有效对接.2013年一号文件虽然明确了要采取多种政策,推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何有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模、实践结构和资源投放的适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的.当前它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如何解决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场特色生产、经营和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标准化的矛盾,使得包括相关药品使用在内的、涉及食品安全的因素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

其次,如何在家庭农场和金融结合过程中,真正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目前,政府推动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不自觉演变为主要依靠工商外力而排斥农村社区主体的结构性失衡,控制农业风险的乡土社会生态系统受到制度制约使农体地位难保?眼3?演.

第三,如何解决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因规模、结构选择和采购、生产、加工、经销等环节在同一时间、空间上并存,而不是继起,所带来的生产流程控制与市场需求响应对接失效问题.由于家庭农场是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其生产工序架构不仅取决于便利性和土地的有用性,而更主要受互连性与带宽程度的制约,即生产工序越来越强调在同一时空与多个外部供应、消费等社会资源网络的并行联系.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控制终端――这一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获得产品的溢价收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有将生产流程控制与基于同一时间点上多层次复杂社交网络结合起来?熏并未从中把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从而难以获取真正的经济利益.该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动力问题.

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有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模、实践结构和资源投放的适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它克服了单纯政府向农业输送物质资源导致的经济弊端,又有效的避免了市场完全主导产生的失灵状态,有利于充分配置城乡社会资源,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此,近来有学者探索将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运用于解决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模、实践结构和资源投放的适度问题,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转型升级找到了新的动力.

二、社交网络的研究

(一)社交网络概念

早期,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交网络,他把社交网络看做一种资源或者是资本,因而,在他的话语体系中,社交网络被称作“社会资本”?眼4?演.他强调社会资本不仅是资源,更是一种权利,行动者凭借这种权利占据场域中的某种位置,进而可以支配场域中的资源.布尔迪厄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给社交网络定义的,关注的是个人通过不断参加团体活动来增加收益以及为了创造这种资源而对社会能力的精心构建.他对社交网络所持的观点是一种权利义务论.

科尔曼对社交网络有较系统阐述.科尔曼认为,该网络是一种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同为三种资本形态.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眼5?演.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范式.林南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在社交关系中投资,在市场中获得预期回报”?眼6?演,然而,无论科尔曼还是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承载主体的论述是不明确的,其理论并未涉及线性关系与复杂关系的区别,换言之,社会资本究竟是指对时间上呈线性的人际网络的运用,还是指对同一时间点上复杂人际网络所内蕴的社会资本的期权运作,社会学学者们并未给出详细解答.

新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社会网络日益成为现实人际间关系网络之一部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基于互联网上的社会网络开展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证,从不同学科视角给出了各自的定义.首先是社会网络的定义,它的英文名称有SocialNetworkingservice和SocialNetworkingSites两种,简称SNS.关于这一社会网络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如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将这一社会网络的词条普遍定义为“社交网络怎么写作”.百度百科的定义是社交网络怎么写作或社交网络,源自英文SNS(SocialNetwork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怎么写作或社会化网络怎么写作,意译为“社交网络怎么写作”.社会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怎么写作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NetworkService).维基百科则将其定义为,社会性网络或社交网络,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眼7?演.

家庭农场经济与社交网络:一个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不少学者在对基于互联网上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时候,一般将该社会网络理解为网络上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社交平台,也有部分研究者将博客、、论坛等看作社交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将网络的其他几种主要交流形式也归入社交网络一类.

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实务界发现,消费者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方式在时空上并起多个社会网络来更高效的获得、聚合;基于互联网上和网下的社交网络正在重塑生产流程.理论界则提前开始多角度重新探讨社会网络定义.如Hildreth从隐性知识分享角度,提出社交网络是一群人在信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本质是实践社团,立足于社会学、金融学和计算科学相互结合,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引入其他学科的分析视角讨论复杂社交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眼8?演.周洛华在其关于禹州农民板蓝根生产经营的研究中,对期权研究框架进行了论述.他强调要从时间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选择权写卖上把握农民的关系网络及其与风险控制的联系?眼9?演.尽管他没有明确界定、讨论社交网络,但他把风险、信息、时间统一在关系的期权概念中,这为深化社交网络的认识及研究打开了新的路径.基于此,我们可以转换视角来看待社交网络,将其视为映射与控制经济活动风险的多层次、非线性、有边界的互联网线上和线下关系结构.

(二)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基础

1.六度分割理论

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StanleyMilgram在1967年通过连锁信实验证实的.该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熏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交网络的结构思路遵循了“六度分割”理论的原理.它视每个人都是整个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以自身为中心向其它节点辐射,这些辐射出去的人际关系网相互交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交网络中各个节点相互连接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真实性.

2.强连接与弱连接理论

社交网络的另一个理论支撑是“弱连接”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传播关系,这是一种“强连接”,另外社会还存在一种“弱连接”关系,弱连接关系不如强连接的关系稳定,但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具有比较高的传播效率,维护弱连接的成本也比较低?眼10?演.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际接触范围的扩大,弱关系理论推广到广义的信息扩散和传播上,用来分析更广泛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人们借助“弱关系”这座桥梁,可以形成一张大的个人社交网,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弱连接”理论为研究社交网络的广度、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构洞理论

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于1992年发表《StructuralHoles》一文,他在文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主体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例如在ABC网络中,如果AB之间有关系,BC之间有关系,而AC之间没关系,则AC是一个结构洞?眼11?演.AC如果要发生联系,必须通过B.格兰诺维特认为,B与A、C的联系必然是弱关系.对博特来说,B与A、C的关系可能强,也可能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检测如A、B、C处于资源竞争的状态,AC结构洞的存在为B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眼12?演.借助结构洞理论,博特在微观层次上解释了市场中社交网络是如何运用而成为一种资源的,说明了私人关系是经济行动的前提.

4.关系信息排名理论

所谓关系信息排名,是指类似于遵循中枢和权威更新规则的网页推荐排序算法?眼13?演:设每项事件(信息)的中枢值和权威值为1;选择一个运行次数,K;执行K次中枢―权威更新操作,每次更新过程如下:首先,执行权威更新规则,即对每项事件,以所有指向该事件的中枢值之和更新这个事件的权威值;其次,执行中枢更新规则,即对每项事件,以所有指向该事件的权威值之和更新这个事件的中枢值.最后可做归一化也可不做归一化,视参与者多少而定.可将其称之为信息推荐排序机制.

(三)社交网络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微观个体层面,研究焦点在于风险控制的个人线性社交网络,主要侧重于测量、分析个体用于风险控制所有可用的社会关系,个体与关系人连带的强与弱以及关系人所拥有的资源的多与寡.在这方面自林南?眼14?演始,有诸多学者?眼15?演?眼16?演?眼17?演针对以家庭为基础,亲、熟、信一体的个体义务交换关系,开展了本土化研究.

第二是中观群体层面,研究焦点集中在非线性复杂社交网络的群体信任机制上,主要由计算科学学者们推进.如鲍捷、程久军以一种群体信任算法,根据社交网络中群体的特点,将交互的两个群体抽象为两个群体节点,将复杂的多种信任关系转化为一对一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对群体间的信任关系进行描述和度量?眼18?演.乔秀全等人通过借鉴社会心理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原理,提出了社交网络中基于用户上下文的信任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将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信任度分为熟悉性产生的信任度和相似性产生的信任度;同时又根据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把相似性划分为内部相似性和外部相似性,并给出了信任度计算的具体方法?眼19?演.第三是宏观社会层面,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对复杂社交网络与信息传播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其代表者是周涛等人.如他们研究了社会网络的结构与演化特性对于评估与控制传染病爆发这类突发事件,以及监测预防伴随突发事件而生的谣言和恐慌情绪的蔓延的重要意义?眼20?演.

三、家庭农场经济及其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

家庭农场的概念,早在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一般是指采购、生产、加工、经销等环节在时间点呈并存态势,有一定土地规模和经营效率的农户.有学者,如曹幸穗研究了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表明家庭农场的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都随规模的增大而升高,呈现明显的正效应.主张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应当创造一个维持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环境,防止“均田式”的经营化规模小型化倾向,并详细论述了家庭农场规模与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眼21?演.黄宗智通过对华北不同类型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等,论证了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眼22?演.并以“过密化”视角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明初至1950年的小农经济,指出农民家庭经营实际上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眼23?演.

家庭农场经济的研究内核

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有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模、实践结构和资源投放的适度,这也是家庭农场经济的研究内核.传统主要是将“经济人”模型作为其理论基础,片面将它视为家庭农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据此探讨规模的适度、经营结构的大小和绩效的高低.而当前的家庭农场经济理论站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伸展出了新的内容.计算机科学的图论成为其新的理论基础之一.传统关于规模、结构与资源投放“适度”的研究方法是单纯“市场行为分析”,但这并未解决因生产工序在同一时空与多个外部供应、消费等社会资源网络的并行联系,导致的家庭农场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只是使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转移,治标不治本.当前家庭农场经济的研究方法是关于家庭农场主经济行为和群体的关系互动方式分析.这将家庭农场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源输入模式转变为社交主体的内生动力聚合模式,家庭农场主“人”的价值空前凸显,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社交关系中内蕴的社会资本价值作为资源,成为产业规模、经营结构是否“适度”的风险评判尺度,整个农业体系形成多种资源、规模循环流动的嵌套系统.从而在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下,环境变得更友好,资源变得更节约.

家庭农场经济的研究趋势及展望

我国家庭农场的普遍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相应介绍.如颜志武的《浅析家庭农场的发展》以浙江地区为例,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南部地区就已出现了家庭农场形式的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黎东升等人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家庭农场早在80年代就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它是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

目前,家庭农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正向三个层面发展开来.第一个层面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为家庭农场及其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眼24?演?眼25?演?眼26?演?眼27?演.研究焦点集中于家庭农场的组织及其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比单个农户通过个体行为的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大的多.该层面的研究在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就是“公司+家庭农场”.张乐柱等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在于,应对高昂的信息成本、技术风险,降低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提高合作剩余.他们对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后,提出“公司+农户”模式实质还是农户经济,但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相对有效地克服了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的弊端.并认为“公司+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化解了“公司+农户”下的利益分配难题,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更紧密的联结机制,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眼28?演.现实中,广东的温氏集团与家庭农场合作,承担养殖技术的研发与新品种引进.新希望集团扩展“公司+合作组织+农场主+农户”模式,变成农业怎么写作员,一是为农业组织怎么写作,帮助农民组建更多的农业合作社,二是努力成为提供技术、金融、加工生产和市场等各种农业怎么写作的综合怎么写作商.


然而,“公司+家庭农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地,由于存在要素所有权的非同一性,从而生产流程中不同要素主体权益对立,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难以降低.其次,与农村村社之间多是经济线往,难以充分利用农村村社的信任和共享信息.第三,工序结构难以协调与外部多个社会资源网络的外向联系.这也是家庭农场经济研究开始突破固有规模生产界限向更广阔范围的领域展开的原因之所在.

第二个层面为中观层面,研究对象为村社、地区甚至更广阔范围的区域社会资源生态网络.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区域范围内的不同社会资源生态体系、家庭农场之间如何通过有效集成、协调、管理来优化资源的使用,改善生产流程控制,提升整体经营绩效,最大可能地推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眼29?演?眼30?演.袁月兴等意识到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的实质,他们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据,对蒲韩乡村社区与台湾农会的组织历程做案例比较研究后,认为资本化社会人际资源网络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他们提出,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的农村贫困社区,资源禀赋差、人力资本存量少,资源空洞化的情况更为严重,难以单靠农业生产来获得稳定的收益.从蒲韩乡村社区与台湾地区农会的经验,以及本土诸多乡村共同体重新建构的试验比较来看,只有发展集金融合作、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组织,把规模运作的金融机构与分散小农户之间过大的交易成本,通过高度组织化的农民组织内部化机制予以消化,才能够缓解三农的资颈?眼31?演.袁氏意识到了社会关系网络对适度规模扩张和生产流程控制的重要性,但其只是根据对比得到的经验认知,面对在线社会网络日益成为现实人际间关系网络之一部分的事实,并没有针对家庭农场主间基于互联网上和网下的社交展开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从而缺乏系统性和说服力.研究的第三个层面为宏观层面,研究对象为家庭农场经济制度、政策.其研究焦点集中在传统农业转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比较上.如有学者视市场经济下的农民家庭经营就是“农业企业”的“家庭农场,既可以规模经营,也可以是小微企业”?眼32?演,郑有贵主张通过农地赋权改革“促进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向现代家庭农场发展”?眼33?演.如黄新建等人以江西水稻种植为例,提出要促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需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承包权流转怎么写作、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的支持等政策扶助?眼34?演.还有学者提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农业,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眼35?演

国内在家庭农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家庭农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原则和模式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讨论了家庭农场主间的一些社会交往性活动与生产经营关系的问题,但对家庭农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如何运作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有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适度问题研究还比较少.

立足于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适度问题是家庭农场经济研究的新趋势.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和实践对家庭农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提倡以时间密度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与家庭农场主社交网络循环,强调研究家庭农场主和社交网络中群体关系的信息互动机制,探讨家庭农场主如何以社交网络运作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甚至进行风险的期权互换交易,从而支持生产经营规模扩张、组织合作实践活动,即生产对接大市场.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思想对家庭农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当前,少有文献研究家庭农场主如何运用、通过基于互联网上和网下的社交网络聚合影响经营规模的风险信息;二是,少见用社会计算的方式计算家庭农场主如何参与复杂社交网络,通过社交网络中与群体的关系互动,识别风险,牵引生产经营规模的适度选择;三是,尽管运用复杂社交网络及其动力学理论指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如温铁军,提到要引入社区支持发展农业?眼36?演,也有学者开始尝试,如程存旺、石嫣尝试分析“小毛驴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的运作规律?眼37?演?眼38?演;如孙捷尝试以广西两村庄的生态农业试验为例,分析农户如何运作复杂社交网络中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关系,实现风险的期权交易?眼39?演,但是都没有利用网络与社会计算的工具进行家庭农场主复杂社交网络的测量分析,回答如何解决适度规模的内生动力与生产经营、市场风险交易对接问题,更多只是定性的研究,这局限了其学术价值.而利用网络与社会计算的方法,通过测量家庭农场主(映射与控制经济活动风险的多层次、非线性、有边界的)社交网络结构,与生产流程中各类要素投放的关系,可明晰家庭农场经济的发展、优化.因此,把风险控制的社交网络理论引入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眼美?演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眼M?演.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眼2?演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新解?眼J?演.经济问题探索.2012,?穴9).?眼3?演温锐:农地产权变革与社会生态的互动?眼M?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眼4?演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眼M?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眼5?演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社会科学研究?眼J?演.2001,(1).?眼6?演LinN.So-cialCapital:ATheorySocialStructureandAction.Cambridge?熏UK?押CambridgeUniversityPress?熏2001?押19.?眼7?演李圆圆.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获得关系研究?眼D?演.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眼8?演HildrethPM?熏eta.l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sandInternationalCommunitiesofPractice.In?押ProceedingsofEthip'98.TheNetherlands?押ErausUni-versity?熏1998.275-286.?眼9?演周洛华.金融工程学?眼M?演.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眼10?演Granovetter?熏Mark.TheStren?鄄

gthofWeakTie?熏i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熏78.?眼11?演RonaldS.BBurt.StructuralHoles.Cambridge?押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眼12?演李正彪.一个综述?押国外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及其在国内企业研究中的运用?眼J?演.经济问题探索,2004,(11).?眼13?演DidEasley.JonKleinberg.网络、群体与市场?眼M?演.李晓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眼14?演Lin?熏Nan?熏andMaryDumin.AccesstoOccupationsThroughSo-cialTies.?熏SocialNetworks?熏1986?熏8.365-385.?眼15?演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眼M?演.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眼16?演王卫东.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眼J?演.社会学研究,2006,(3).?眼17?演曾明彬、周超文.最大宴席网:个体社会资本本土化测量方法初探?眼J?演.管理学家,(2).?眼18?演鲍捷、程久军.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信任算法?眼J?演.计算机科学,2012,(2).?眼19?演乔秀全等.社交网络怎么写作中一种基于用户上下文的信任度计算方法?眼J?演.计算机学报,2011,(12).?眼20?演周涛等.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眼J?演.系统工程学报,2010,(6).?眼21?演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眼J?演.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3).?眼22?演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2000.?眼23?演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眼M?演.北京:中华书局,2000.?眼24?演傅爱民、王国安.论我国家庭农场的培育机制?眼J?演.农场经济管理,2007,(1).?眼25?演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眼J?演.经济学家,2008,(3).?眼26?演罗燕、王青.基于小农户制现状探索家庭农场制及其规模?眼J?演.湖北农业科学,2012,(6).?眼27?演汤文华、段艳丰、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眼J?演.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眼28?演张乐柱、金剑峰、胡浩民.“公司+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基于温氏集团案例研究?眼J?演.学术研究,2012,(10).?眼29?演阚凯、杨光焰.财政支持家庭农场绩效评估?眼J?演.经济视角,2013,(7).?眼30?演曹林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眼J?演.上海农村经济,2013,(4).?眼31?演袁月兴、杨帅、温铁军.社会资本与农户信贷约束缓解――山西蒲韩乡村合作社与台湾农会比较研究?眼J?演.贵州社会科学,2012,(6).?眼32?演龙登高、.重建佃农理论:佃农经营与收入的解释和比较――兼与张五常教授商榷?眼J?演.经济研究,2010,(2).?眼33?演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三农”理论与实践?眼M?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眼34?演黄新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眼J?演.求实,2013,(6).?眼35?演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眼J?演.经济学家,2013,(6).?眼36?演温铁军.CSA模式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眼J?演.中国合作经济,2009,(10).?眼37?演程存旺等.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与信任?眼J?演.兰州学刊,2011,(12).?眼38?演石嫣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眼J?演.贵州社会科学,2011,(2).?眼39?演孙捷.社区期权支持生态农业研究?眼D?演.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眼责任编辑:李佳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