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点赞:27903 浏览:1303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提出的知情道德教育模式是基于西方的正义道德教育模式和关怀道德教育模式.知情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主知派与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主情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立冲突的关系,他们的观点都是为了建构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达到有效道德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知道德教育模式和主情道德教育模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取向的知识、判断和情感,在产生一个道德行为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无法说孰优孰劣,只是作用不同而已.要想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就需要实现知识、判断与情感的融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原则的灌输,更是教育主体情感的体验.

关 键 词:主知主情知情道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

知情教育模式是基于西方的正义道德教育模式和关怀道德教育模式.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向了认知路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向了情感路径.两个不同的流派由于观点不同,对道德本质和教育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1)以正义为核心道德主知派的观点

科尔伯格是以正义为核心价值的主知派的典型代表,科尔伯格认同苏格拉底的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认为知识就是美德,无知者无德.主知派把道德教育和理智教育等同起来,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产生积极的思维,通过激发儿童的积极道德思维,使儿童的道德思维达到更高的水平.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认同儿童道德发展在速度上存在差异,有快有慢,但是道德发展就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一样,个体道德发展只能按照道德发展顺序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提升,无逆转,不跳跃.每一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也为后一阶段作准备.每个儿童必定要逐步地经历各个道德阶段.因此,为了激励学生道德的成长,教育者应促使学生的道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然,虽然科尔伯格把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但是,他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发展道德判断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个体的道德行为.因此,科尔伯格强调在促进道德判断和推理发展的前提下,促使道德判断向道德行为发展,达到思维与行动的统一.

(2)以关怀为核心道德主情派的观点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吉利根对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主知派提出批评,认为科尔伯格把道德思维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重要方面是对的,但仅此一方面还不够.人类在日常的学习和交往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到情感因素和许多心理活动.这些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动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是这恰恰主知派忽视的.与主知派偏重认知不同,主情派把情感因素放到了重要地位,创建了关怀.关怀理论企图从小养成儿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界的情感,成为一个有关怀之心的人.关怀理论不仅重视道德情感,还强调道德实践.认为只有实践关怀,才能发展关怀能力.

二、对主知派和主情派的批判,以及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1)对主知派和主情派的批判

以正义为道德核心的主知派注重理性,强调理大于情,寓情于理.以关怀为道德核心的主情派则特别重视道德情感,把道德情感作为关怀行为的出发点和直接原因.在关怀看来,情感高于理性,理性是为情感怎么写作的,两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管是主情派还是主知派,都是片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三个方面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道德知识是人对社会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规范准则的认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后,对道德知识进行处理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这个由习得转化的内部吸收和矛盾的过程就是道德判断和评价.道德认知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基础,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可能正确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这种道德判断是基于儿童与社会的积极的能动的相互作用,基于儿童对社会情境中提出的道德问题进行审慎地思考,基于对各种选择进行比较并根据一个最一般的正义原则做出的.正是由于把道德判断的能力作为道德成熟的重要评价标准,科尔伯格把促进儿童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道德判断能力只是道德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还包括运用这种判断能力指导实际行动.所以,除了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之外,还要促进儿童把自己的道德判断见诸于行动.也就是说,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一个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至少应该是一个不仅能掌握道德推理和判断的过程,又能操作这一过程的人,即能够把已经获得的道德判断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人,或者说在现实世界中实际履行正义原则的人.[1]关怀是在批判主知派重理性、个体性、原则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主情派强调的是情感、关系和情境.关怀德育对于受过道德教育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理想形象这一问题的看法,与关怀学及其教育目的观有直接关系.关怀德育试图培养有能力的、关怀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即培养具有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和关怀行为的关怀型人才.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不同的是,关怀理论关注的是道德情感的培养而不是道德认知的发展.在关怀理论家看来,情感高于认知、推理,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们对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感情.认知是为情感怎么写作的,它们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怀理论认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不仅应该是一个具有关怀情感的人,还应该是一个把关怀的情感转化为关怀行为的人.基于关怀之上的道德是一个具体的过程而不是抽象的过程,不是坐在屋子里空谈理论,而应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应该得到关怀的人面前对他真情实意的关怀.具体来说,关怀视野下的一个受过道德教育的人,首先是一个自律的道德主体;其次是一个学会负责、有深沉的责任意识,对人类的生存问题能时时给予关怀的人;再者是一个学会关怀自己的人.[2]关怀与正义融合的道德教育正确地处理了关怀与正义的关系,认为没有关怀的正义会带来新的不公正,没有正义的关怀不是真正的关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任何一个道德事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这种融合的道德教育就应兼顾到两者,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防止伤害和确保正义,还应通过关怀网络来增进扩大关怀,以减少冒犯者想伤害他人的可能性.[3](2)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即知、情、行三个方面是有效道德教育三个即对立有统一的统一整体.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走上了知识灌输、行为模仿;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归路.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在科尔伯格看来,一个在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作出自主判断的人.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正确行为,人们的任何行动都是受到道德认识支配的.所以道德过程常常从道德认识开始,逐步提高学生识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其次,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而引起的内心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态度.它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对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人们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在两者产生共鸣时,才会转化为信念,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中,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在德育形成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丰富、深刻、稳定的道德情感,以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再次,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现,因而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行为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个体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4]

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互动式、螺旋式发展过程.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是关键.同样,道德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只有整合以正义为核心和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模式,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根据道德构成的各个要素来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完成有效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