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散文创作中的文学人类学表达

点赞:10962 浏览:448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李娟是来自新疆的当代作家,因她是汉族姑娘,所以她具有“他者”文化身份;又由于多年来一直在阿勒泰深山牧区中生活,跟着羊群南上北下,她所记录的有关游牧地区生活,与旅游者们的感受又截然不同,因此她又具有“自者”文化身份.李娟的文化身份和立场是复杂多变的,但她的每种身份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李娟散文《阿勒泰的角落》中所描写的具体游牧生活,从文学人类学、文化史、文化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李娟的文化视角及她的散文创作中的文学人类学表达.

关 键 词:李娟;散文;文学人类学;他者

Abstract:LiJuanisacontemporarywriterfromXinjiangprovince.SincesheisagirlofHannationality,shehastheculturalidentityof“others”,differentfromtheUygur.However,shehaspletelydifferentfeelingaboutHerden'slifeinherbookswithtouristshere,forshehasbeenlivinginpasturingareasofAltaymountainorafewyears,grazingsheephereandthere,upanddown.Inthissense,shehasthe“native”culturalstatus.TheculturalstatusandpositionofLiJuanareplexandvariable,andnoneofthemisisolated.Theyareentwinedwitheachotherandinfluencewitheachother.ilsofdailylifeintheproseTheCornersofAltayfromthepointofliteraryanthropology,culturalhistoryaswellasculturalidentity.ThethesisisaimedtoprobetheculturalperspectiveandtheliteraryanthropologyexpressionofLiJuanbyanalyzingspecificdeta

Keywords:LiJuan,Prose,Literaryanthropology,Others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3

“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1]p5这段文字选自李娟的散文《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样美的文字在李娟的散文作品中随处可寻,刮着呼啸风的冬天,有着这样文字的陪伴确实让我温暖不少.

李娟的散文也正如王安忆所说的一样,“她的文字一看就能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面对李娟的文字,刘亮程说:“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2]李娟已经成为新疆当代文坛的焦点,2010年7月,新疆作协与结对子的上海作协联合《文汇报》几家单位在上海举行了李娟作品研讨会,多位作家、评论家出席,如王安忆、刘亮程、李敬泽等,对李娟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在2010年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家评选活动中,李娟荣获在场主义散文家新锐奖,2010年12月,《阿勒泰的角落》被列为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十佳之一.

在看过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之后,李娟笔下所描写的哈萨克族的牧民,可爱的孩子,做裁缝,开杂货铺的生活点滴,刻画的那一幅幅关于新疆的异域风光,让我心向往之.李娟给我留下的深刻感觉是她的真诚,托尔斯泰认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三项必备条件:一、作者对待事物正确的、合乎道德的态度.二、叙述的晓畅或形式美.三、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爱憎分明的真挚情感.[3]p23李娟的作品中就完全具备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真诚.一个作家的作品就相当于她的人品,她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都会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要想深入了解作品,首先就要从外部对它进行研究,对于作品的“起因谬说”,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来解释,这是一种古老的,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4]p71

一、李娟散文创作的背景

许多看过李娟文字的人,都这样评价,“纯净”、“美丽”、“像精灵般”、“真实里饱含诗的精神”.大家都无法想象文字如此干净的女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经历了种种艰难.

李娟在新疆建设兵团一个偏僻戈壁出生,那里是一片荒漠,人烟罕至,因为地上有一块被丢弃的废旧木车车架,所以这里命名为“车排子”.童年的李娟为了配合妈妈的流浪,一直不肯长大,五岁时,她体重只有十一公斤半,还不及八个月的婴儿重.上三年级时,她还在穿四岁小孩的童鞋.她妈妈虽然为此非常担忧,但多多少少也满意这个份量.她妈妈说:“你要是永远那么小就好了,从来不让人操心,上火车只需轻轻一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根本意识不到身边还带着个人.整天也不说话,静悄悄的.给个小凳就可以坐半天一动不动.困了倒头就睡,睡醒了继续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李娟则说:“妈妈、妈妈,我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流浪,才那样地瘦小.我为了配合你四处漂泊,才安静无声等.”在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度过了一大段童年,少女时期又随母亲和外婆辗转在阿勒泰的深山中.她们最近的邻居,也在一公里之外.这一对母女,有时还有外婆,就住在荒野里搭起来的帐篷中,守着她们的货品,等着远近的人,或转场的牧人来写.同时,她们还做裁缝、种葵花、养鸡、到森林里去捡木耳等李娟早期的作品里有两个重要的主人公,一个是她的妈妈、另一个是她的外婆.这两个人不仅是她相依为命的亲人,也是她创作的源泉.而新疆这个地方不管从传统还是现代来说都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以新疆这片土地也给予了李娟很大程度的影响,从文学来讲,不仅是李娟、刘亮程还是叶尔克西,这些新疆作家们写作,风格都特别强烈,他们的文字让人看了之后就会留下强烈的印象,新疆文化不仅仅在地域色彩上,还是语言,都有浓烈的爆发力.对于新疆对她的影响,李娟说:“我觉得还是和环境有关系,这是一块很荒凉很贫瘠的土地,生态很脆弱,人们的生活也很艰难,这时候就要求人的面貌要很乐观,不能像南方人那么闲散或者优雅从容,要求人有乐观和热情的精神,没有这种东西你就没法在这片土地上很好地生活下去,这种乐观、热情、幽默就会影响到它的艺术吧,音乐啊诗歌啊,听起来很独特,其实是在所难免的.你看很多人来新疆打工,到山里面,最后干了半年一年都走了,留下来都是一些很快乐的人,哈哈,很坚强、能够自得其乐,就像我妈那样,看到一点事情就觉得啊呀这东西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而不像别人看什么都心烦意乱,只有有创造力、有好心态的人才能在这边生活下去,这也是地域环境的一个影响吧,所以它出产的一些艺术成果都是很热烈的,很开阔也很悲伤,它连悲伤都是浓墨重彩的,很尽兴很痛快的悲伤.”[5]

从小就随着母亲东奔西走,没有户口的不安,生存环境的恶劣,确并没有让李娟深深陷入生活的苦难,痛苦中,反而让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把身边的人、事、物都记录下来,用她在《阿勒泰角落》的序中说:“在家里的时间并不长,却正处在最富好奇心和美梦的年龄.那时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挥之不去,便慢慢写了出来”[6]2003年出版了《九篇雪》,然后陆续又出版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系列以及《冬牧场》等散文集.

李娟散文的内容主要是对于阿勒泰游牧生活状写,异域风光描写,牧民道德言说,妇女形象的建构这三个方面.

二、作者笔下阿勒泰游牧生活状写

1.对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异域风光刻画

在刻画大自然的篇章和段落时让读者颇为心动.李娟给我们展现的是哪一幅幅画面,那一词一句,把充溢灵性的景物不断展现出来,展现那些为神所赐予并锤炼了千百年的美.我们的思绪跟着李娟,于是,我们就真的看见了,阿勒泰的云彩是狂热的,它仿佛在尽情的述说,它想把自己展现得淋漓尽致,愈来愈妙;阿勒泰的雪是平静的,一边下,一边思索,她一层层的覆盖,不露半点风声,把一切的秘密覆盖住,它是那么隆重,那么美,美得让人无法呼吸.阿勒泰那晴朗天气里的草原,那连绵起伏的森林,那生着细刺植物的草坡,闪耀着无数县西河流的峡谷,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阿勒泰,一个最自然的阿勒泰,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也是最美的.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细腻而传神,李娟拥有着这样让人欣喜的才华,她能把这些平常的事物刻画得这样美,她能把我们觉得不以为然地生活现象描写得那么生动,她的天赋让她明晰,简洁而优雅的表达她所要言说的一切.李娟用心的看待她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介于她的诗一般的语言才让我们有了亲近阿勒泰的机会.

2.对北疆少数民族地区牧民道德言说

李娟写了不少与道德有关的散文.《粉红色大车》对哈萨克牧民道德进行了言说.它写了一群可爱的人.这群人主要由哈萨克人组成,一车人友爱互助,其乐融融,宛如一个由血缘纽带连接而成的大家庭.两位与李娟素不相识的哈萨克老夫妇握着她的手为她取暖;李娟完全是因为喜爱而抱起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哈萨克小孩,小孩也满心欢喜地投入到她的怀抱中等作者对手握方向盘的胖司机予以了着力描写:他是车上最有“权利”的人,但却丝毫也不“滥用权利”,相反,他乐于助人,任劳任怨,事无巨细,全部热心周到地为他人怎么写作.他的车破烂不堪,但在荒凉而寒冷的雪原上却是个充溢着欢乐与温馨的地方.在作者笔下,这个粉红色的大车俨然是个大同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心灵与心灵可以相互获取温度,看着那一幕幕温暖的景象,我看到了哈萨克人的朴实的心,在《三个瘸子》里,李娟拄着拐杖坐车去县里,司机给他安排最晚暖最舒服的座位,一个哈萨克族的老人给了她两块钱,虽然她并没有收,但她能感觉到哈萨克老人给她的不是怜悯而是祝福.哈萨克族是个有着普世情怀的民族.

这一点在《一个普通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写了一个被遗忘的名字找到了其主人的故事.商店主人,也就是李娟和她母亲给一名哈萨克牧民赊了一笔价值八十多元钱的货品,后来大家都把这事忘了.最后赊帐本中只有一个没有被划去的名字.由于事隔已久,她们无法想起这个人是谁.后来,她们向一位牧民打听是否认识这个人,并让他看赊帐者的签字,没想到被问者恰巧就是那位赊帐的人.他也把这事彻底忘了,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有过这回事.但他认出了自己的笔迹,并立刻就承认了下来.这是个诚实人的故事.他是一个每天与牛羊打交道的牧人.他即使做了再丑恶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我们这个到处都在追杀债务人的现实中,他的行为的确让人震惊.但震惊归震惊,放眼世界,这其实是个很普通的道德.我们不得不说,他做得对.他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他很普通,正因为他的普通,把现实照得更加的丑恶.

通过对这些哈萨克族牧民的道德言说,可以反观我们的社会,在事事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中,我们怎样建立我们的信仰,树立我们的道德感.

3.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形象建构

李娟在她的散文中也多次写到和她同龄但是比她更早懂得生活的哈萨克妇女,如《叶尔保拉提一家》中叶尔保拉提那个力大无比的妈妈,大盆面团在叶尔保拉提妈妈的手中“每揉一下,必是一揉到底的,极利索畅快,简直跟揉棉花似的,飞快的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等那团面便不停地被分为两半、对折、分为两半、对折等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不到五分钟,就揉匀了.”又如劈柴火,“碗口粗,又硬又难看,节疤叠节疤”的木柴一经叶尔保拉提妈妈的手,只见“柴火碎屑横飞,尘土暴扬之中,叶尔保拉提的妈妈,落斧如神.那堆冥顽不化的柴火疙瘩‘’地在地上闪跳个不停,几个回合就散成一堆渣儿了.”[7]p53虽然与李娟同龄,但是生活的艰苦让哈萨克妇女变得成熟,变得坚韧,男人的干练.在她身上一览无遗.即使在后来那样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她依然能哼着“黑走马”的调子舒展双臂跳着轻盈优美的舞步,向平凡索取快乐,向苦而生.


李娟跟随母亲在喀吾图小镇上,开了家裁缝店,来到裁缝店做衣服的女人们,就是李娟最好的观察对象,她们带上自己的布料,“这些布料都是很古老的布,有着过去年代的花样和质地,散发着和送布来的主妇身上一样的味道.”[8]p17李娟从这些主妇们身上,看到了过去的岁月,想象着这些妇女在平日里有着怎样的劳作,有着怎样的快乐,“用尺子给她们量体时,触着她肉体的温暖,触着她呼吸的起伏,不由深陷一些永恒事物的永恒之处”这些妇女们性格不一,长相不一,但她们都是强大而宽容的,她们积极主动地生活在这片沉静的大地上.

三、李娟“他者”与“自者”双重文化身份

高尔基有一个著名论断“文学是’人学’”[9]p1,人是文化的载体,要弄清文化,首先就要研究人.李娟是一个汉族姑娘,她眼中的阿勒泰与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的牧民肯定不一样,所以说在这种游牧文明中,李娟具有的是“他者”文化身份;可李娟多年来一直在阿勒泰深山牧区中生活,跟着羊群南上北下.她所记录的有关游牧地区生活,与旅游者们的感受又截然不同,这样说来她又属于“自者”文化身份,李娟的文化身份和立场是复杂的,她的视野和她的散文写作方式,无疑是一种文学人类学思想的表达.

以“他者”眼光看哈萨克民族文化

人类学家主张文化的互为主体性,一向具体的文化研究无论集中考察生活的那个方面,也无论考察那个地方的种族种群,其最高的旨趣就是促进文化互为主体观念的生成,甚至定型.这个合而不同的人文世界的眼光是生活化的,而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必须是深入这种生活,在多民族常常有新移民群体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坚持让移民放弃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或采取其移居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

李娟虽然和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在一起,但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同,会不自觉的以一个汉人的眼光来看待哈萨克族文化,适当的文化冲突也是必然的.李娟在与欧宁的对话中,谈到叶尔克西时说:“她给最大的启发是让我感觉到我是一个汉族人,我描写这种异域风光,无论你距离再近也是一种旁观,因为你不是一样的人等我作为一个汉族人,我写那样的事情,矫情,太矫情了.就是你明明和他们不一样,各方面,心态或者是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情感什么的,都不一样,可是你非要抹杀那种差异,是很勉强很吃力的一件事情.而叶尔克西呢,她的写作是天经地义的,她给我的启发就是写作一定是要很诚实地很真诚地去写,不要扭捏作态那样子的,写你该写的,写你写起来很轻松的很舒服的东西,而不要是为了猎奇等”[10]

在《阿勒泰的角落》中写到与叶尔保拉提妈妈学跳舞的事,“那些招式看似简单,不过一颤一抖、一起一落而已,却总是令人眼花缭乱,无从学起.我跟她学了好几天,学得腰酸背痛,也没有学到一点皮毛”可是那么小的小孩,却跳得有模有样的,这让李娟有点不可思议,也让她明白“叶尔保拉提妈妈在遗传给孩子容貌的同时,还给了他舞蹈时微妙的感觉.他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民族里,传统文化的准确感觉在一日三餐中,在服饰住居里,在最寻常的言语交谈里,就已点点滴滴、不着痕迹地灌输给他了”而自己作为一个汉人,心里已经装满了别的东西.我所深刻理解的喜悦是汉人特有概念里的喜悦.[11]

2、以“自者”的身份融入哈萨克族文化

李娟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更随着哈萨克牧民游牧迁徙.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李娟的散文中又多了一层游牧精神的意蕴.李娟虽然以“他者“的身份同哈萨克牧民生活在一起,却融入了这种游牧生活,哈萨克牧民有着一种特有的生活态度,更多的也是一种面对艰难的精神向度.李娟在同哈萨克牧民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除了对生命持有独特感悟外,在哈萨克牧人们热情、善良、好客、重礼仪的民族品性中受到了游牧文化的熏陶,在内心深处燃烧着一簇对生活充满蓬勃希望的火苗.

在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文字里,李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梦的意味深含在里面.在叙述牧民生活时,作者心里涌动的情感虽不及澎湃海浪,却也似一股流出山涧的涓涓溪流,带着一种自然、舒缓、绵长的意蕴慢慢的缭绕,扩散.文字的底色始终是建立在游牧精神的基础之上,始终带着一种透明的希望.质言之,哈萨克民族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转场,流动性的特点让其保持从容,乐观的态度,随遇而安而非简单的顺从,是超越生活的艰涩向着希望和绿色进发的民族性格.“只要种子还在大地里就必定会发芽”,

信念在李娟的文字里就像喜阳的藤蔓向着太阳光线的方向伸展,穿透绿荫斑驳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对生命的希望,没有阴影.

李娟散文创作中的文学人类学表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参考文献

[1][6][7][8][1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0.

[2]胡新华,郑亮.关于阿勒泰的言说――简论李娟的散文创作[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5).

[3]邱运华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著,刘向愚等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10]李娟.与欧宁的谈话[EB/OL].http://blog.sina../s/blog_4bfedf01016zxt..

[7]麻国庆.走进他者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9]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同类论文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