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前儿童隔代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点赞:21669 浏览:963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年轻的父母迫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多没有时间独自教育子女,因此隔代教育越来越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溺爱多于关爱,迁就多于要求,影响了儿童的性格取向.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克服隔代教育的弊端,学前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关 键 词学前教育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1探究隔代家庭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每当上学和放学,校门口的人群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为该怎么背着书包,牵着孩子,准时地送孩子入校;放学时又匆匆地提前来接孩子回家.无论烈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风雪交加的三九,老人们毫无怨言、乐滋滋地驮着孙子们的书包,拿着孩子们的衣物、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问及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事业发展需求,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由祖辈对孙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责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隔代家庭教育.

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年轻夫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既要要加倍充电投入工作,争取事业成功,又要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这样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隔代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受宗族制发展的传统影响,以几代同堂为荣,提倡尊老爱幼,长者为尊,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并不罕见,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普遍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相对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笔者对我校学前班2013年在校的学生864名进行了调查,其中652名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占总数75.5%;由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的167名,占总数19.3%,还有5.2%的是由亲戚托管.有专家称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提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校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归纳

通过对学前班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可归结为4种类型:

一是一味经验型.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基本上都认为无师自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代孩子,自己是过来人,还津津乐道地说“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富有“经验”,极不情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过分监督型.学前班的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是怀柔温暖型.本班文倩是三代单传,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求必应,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以孩子的主张为准则,甚至放弃教育原则,让孩子从来不会谦让,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四是过分关注型.大部分的孩子在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外婆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还用脚跺起地面说,是地不平才让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却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对孙子的教育契机.

3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透析

隔代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教育利弊已成为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笔者认为祖辈的隔代教育也是有自身的优势的.

一是祖辈家长的慈爱之心有利于学前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农村有句俗语:养儿容易望孙子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慈爱是父辈们不可比拟的.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基础直接积极影响着隔代家长的教育效果.

二是祖辈家长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利于营造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祖辈家长勤劳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祖辈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价值观念等等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隔代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和良性成长难免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惯着孩子,依着孩子,使孩子们为家中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形成祖辈是佣人、父辈是主人、孙辈是先人的畸形家庭座次.使孩子变的极为任性、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

(2)不利于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地模仿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不会自己处理事物,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特别是隔代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倡: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不用做成人做的活儿,不用受不该受的累,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时,如扫地、剥豆、抹桌子等,他们怕累着孩子而加以阻止.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他们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饭菜凉了、吃不饱等,就一口一口地喂.祖辈们的包办代替,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幼儿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劳动兴趣就不愿意动手了,扼制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培养.(3)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动作发展缓慢,自理生活能力差.在实际生活中老人怕孩子有个闪失,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危险的活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总是担心孩子冷着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体质下降;由于老人摄食口味往往偏重,所以孩子的进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诸多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等,存在着孩子生理发展上的缺憾.

(4)不利于幼儿情感归属.隔代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的“不吃亏”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5)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一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的跨度,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生存压力悬殊,他们在对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适应电脑普及化.

(6)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与父辈相比,祖辈的思想相对保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缓慢,加之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4教师在隔代家庭学前教育中引导探究

面对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现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全社会都应该全面贯彻《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隔代家庭教育这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前家长进行引导:

(1)引导父母敢于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不可把教养权完全留守给祖辈老人.

祖辈的隔代教育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父母要主动加强亲情教育,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2)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协调统一,两代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跟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祖父两代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首先要注意善用角色,以身作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因为好的习惯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东西不能乱放,从哪里拿的用完后还放到哪里,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写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资享受要少一点,精神食粮给多一点.

教师在学前儿童隔代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引导祖辈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隔代家庭教育的合力.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专家提醒:在隔代养育为主的中国,更新祖辈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深入普及科学育儿观念已经成了全民的需要.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迫在眉睫.祖辈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努力学习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教师咨询有关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提高祖辈们的教养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农村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们的教养素质.指导他们搞好学前家庭教育,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学前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满足祖辈家长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的质量.

(4)学校、幼儿园要与隔代家庭有机结合,家园共育,营造孩子常态生活环境.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学前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幼儿园教育的有利补充.尤其是隔代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幼儿园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学前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校园对隔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幼儿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幼儿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学前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幼儿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参考性方案.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