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健康教育

点赞:20351 浏览:929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热性惊厥(过去叫高热惊厥)是儿童期的一种常见病,是指年龄3个月~5岁之间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体温大于38.5度)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原因,本病应与癫痫相鉴别,后者以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为特征.高热惊厥的发病率约2%~8%.高热惊厥患儿中,1/3有第二次惊厥,这其中1/2有第三次惊厥.大约1/10有3次或3次以上的复发.高热惊厥复发均发生于首次发作3年内.小儿高热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2%~8%,复发率为30%~50%,临床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尤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表现先有发热,随后惊厥[1],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呈全身性、短暂性抽风伴有意识丧失,所以应及时进行抢救.小儿热性惊厥起病急,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反复可使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因此,对及时控制惊厥和有效预防再次发作尤为重要.

关 键 词:热性惊厥;健康教育1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4月~2011年6月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35例,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6个月~1岁8例,1~3岁21例,3~5岁6例,支气管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体温均在38~40°C.

2健康教育内容

2.1疾病知识教育患儿任何突发高热的均可引起惊厥,发病率2%~8%,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在突发高热之际发作.主要是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全,各种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而产生惊厥.惊厥次数少,时间短一般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2.2护理知识教育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应根据家长不同的心理特点,应用适当的言语解除患儿家长的心理障碍.待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患儿家长讲解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使家长对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2.3饮食指导指导家长发作时应当禁食,包括水.病情稳定后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均衡膳食,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要[2].注意休息和睡眠,多作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居室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传染源,防止感染.

2.4发热的观察指导家长观察患儿发热时的表现,避免发生惊厥时才发现小儿在发热.家中常备体温表,并能正确使用.如发现小儿精神不振,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手足发冷等应立即给予体温测量,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2.5物理降温法指导家长掌握物理降温方法,常用的有温水擦浴,酒精擦浴.①温水擦浴:是最常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且温水无刺激,不过敏,尤其对新生儿、婴幼儿降温更适应,水温在32~34°C.②酒精擦浴:酒精使一种挥发性液体,浓度25%~30%,擦浴时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散热效果较强,但对血液病患儿及新生儿禁忌使用.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体温有所下降视为有效.

2.6药物降温法:家中常备退热药,但要掌握正确的剂量和用法.密切观察体温,有热性惊厥史的小儿体温在38°C时立即服退热药,服药后多饮水协助降温,1h后测量体温观察用药效果.若有效1h后应逐渐出汗退热至正常,药效位置4~6h,药物作用消失后体温若再升高,应重复使用退热药.药物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协同物理降温.切忌在小儿发热时不作任何降温处理而直接用衣被包裹,这样热不易散出而导致热性惊厥.

2.7惊厥的紧急处理患儿在院外突发热性惊厥,药保持安静,立即指压人中穴位,并让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松懈患儿颈部衣扣,以利呼吸,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吸入窒息[3].必要时用筷子或牙刷缠上布垫放在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但牙关紧闭时不要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经处置后急送医院抢救.

3健康教育方法和形式

3.1语言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根据患儿家长的文化素质、身心状态、患儿病情轻重而采取不同的交谈内容,使家长处于最佳接受状态[4].

3.2文字教育文字教育在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我科将热性惊厥的病因、病情观察、急救措施、降温方法等制成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家长,使家长自由阅读,仔细领会,若有疑问作具体讲解.

3.3示范操作教育将一些技术操作如体温计的使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演示给家长看,并指导家长掌握操作的要点

4小结

通过对35例热性惊厥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满足了家长对热性惊厥知识的需求,提高了家长对患儿发热处理的主动性,有效控制了热性惊厥的复发.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有1例患儿发热时由于家长的大意未能观察体温而使惊厥再次发作,其余34例患儿发热时家长都能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惊厥的发生.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高热惊厥的认识,对提高小儿惊厥治愈率,降低高热惊厥的病残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