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与社会美结合教学

点赞:10846 浏览:45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等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中学历史与社会美结合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等.”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着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