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点赞:4655 浏览:143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该教育相对应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目标和任务与素质教育指向是一致的,应该把素质教育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

素质教育内容和任务表明,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主要任务:把以老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教学关系上占主要地位;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意学习的过程;把侧重学习的内容,转变到侧重学习的方法,把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到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方式教学形式.这是教学观念的大转变.从实践上说,则要抓好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要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当代着名心理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现代教学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所谓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养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爱学历史,这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爆发思维的火花,置疑、释疑、并能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过程也越高.越有利“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传统的教学,都是以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老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把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的过程.学生智力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提高和发展.不接触具体的材料,并加以观察和研究,不可能形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本人在教学中轻注个人的情感,而且要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起情感的双向交流.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唱独角戏是不行的.

素质教育呼唤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强化学生当学习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以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语文界有过改革家魏书生倡导的教学,把自己的思想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师生思维的同步运行,师生合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是历史教学界教学可以借鉴的典范.

其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

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既是整体性原则,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到全面的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根据人的素质培养过程规律看,如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学好历史科基础的潜力.虽然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教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

针对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差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原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学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的意义极重要.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祖国和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来巩固.历史教学也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观,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古代的苏武、张衡、诸葛亮、包拯、文天祥,近现代史上的林则徐、谭嗣同、鲁迅、周总理、刘胡兰他们的人格力量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总之,中学历史思想教育内容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好好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1977年,在谈到我国的科技、教育状况时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可能干得比他们好”.“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对世界作为应有贡献.这首先二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现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我们古代在看科学技术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从唯物辩证观点出发,从史学的角度给人启迪和信心,引导人们向前看.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义无反顾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认真贯彻德育思想.


第三,取向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现素质教育在人的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种学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功能.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倡议书等形式,晓之以理,阐明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历史的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学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义,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当前,世界各国为增强综合国力,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更观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心学校教育,我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迫切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新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虽然是青年一代学生,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教师本身也需要提高整体素质.时代呼唤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所建树,为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做探索,多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