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点赞:6513 浏览:217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1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B组给予口服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等.结论儿科中应用阿奇霉素后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等,因此,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这对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儿科;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作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具备抗菌起效快、抗菌谱广等优点,尤其对革兰阴/阳性菌、金葡菌、厌氧菌、肺炎球菌等病菌有着高度的杀菌活性.由于阿奇霉素临床疗效优于红霉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轻,其在临床使用范围极广.为规范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保证其治疗效果,现选取我院最近两年内接受该药治疗的患儿17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给药方式分成A组和B组,现将两组患儿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整理报道如下.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176例为研究对象,将上述选取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88例,A组采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B组采取口服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其中A组患儿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9±2.1)岁;病程5d-30d,平均(14.3±4.1)d;其中呼吸道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人数依次为66例、12例和10例;B组88例患儿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9±2.2)岁;病程5d-30d,平均(14.2±4.2)d;其中呼吸道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人数依次为65例、13例和1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感染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儿;②排除存在重症肺部或呼吸道疾病患儿;③排除电解质紊乱、病窦综合征、肾功能缺陷等患儿;④排除对阿奇霉素过敏患儿.

1.3治疗方法

A组患儿采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依据患儿体重给予阿奇霉素10mg-0.5g混合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B组患儿采取口服阿奇霉素方式进行治疗,依据患儿体重给予阿奇霉素0.25g,每天2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d,记录两组患儿在给药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儿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88例患儿在接受用药后,共有74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B组患者在接受用药后,有72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两组间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各种不良发生率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两组患儿用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组别N(例)胃肠反应(例/%)发热(例/%)过敏性皮疹(例/%)过敏性休克(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A组8872(81.82)*13(14.77)*11(12.50)*9(10.23)*74(84.09)*

B组8868(77.27)12(13.64)11(12.50)8(9.09)72(81.82)

(注:*与B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选取患儿在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后,均给予停药、对症及抢救处理后,无1例患儿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均康复出院.

3讨论

阿奇霉素常用于以下几种病症:①因敏感性病菌引发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或中耳炎等病症中;②因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等病菌引发的肺炎;③因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等病菌引发的宫颈炎和尿道炎.因此,临床上在应用阿奇霉素前,最好进行细菌培养,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对症治疗.李春兰研究显示[1],临床上对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红霉素,利于患儿预后的改善,这一结果也得到于波的证实[2].

一般来说,对应多种病原菌感染而引发病症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较为明显,尤其是对支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临床上,对于儿科患儿,采取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效较差或对上述药物过敏,常选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然而,随着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长.因此,针对该类药物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对于改善患儿预后,保证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显示,对176例患儿应用口服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明显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石李芳的报道内容基本保持一致[3],这说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阿奇霉素的给药方式并无明显关联;本文176例患儿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而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了白平生等人的证实[4].

有研究显示,除了本文中罗列的不良反应类型外,在对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后,还存在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如听力损害、醉酒样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心脑血管等临床不良反应[5],本文研究中无1例发生上述不良症状,在发生不良反应后,均给予相应抗过敏、降热、停药等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上对因敏感性病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病菌感染后引发病症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程治疗,其用药后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等,针对上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对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