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仪与汉语国际教育

点赞:10701 浏览:455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杜萍,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礼仪儒家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礼仪定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什么是礼仪,想必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自古以来,由于古代文字深奥艰涩,礼学就被认为是难治之学,只能吸引少数学者的目光.然而,基于礼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仍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产生于先秦和西汉的《周礼》《仪礼》《礼记》,后称为“三礼”,是我国最早的礼仪研究成果,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后人研究礼仪的经典文献.

一般认为,礼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礼被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范准则,以此区分尊卑、贵贱、亲疏.随后,礼从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政治范畴,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以后,礼被进一步发展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关于礼的界定,由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宽泛性,古今学者都未能给礼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礼的本质.其一,礼是祭神求福的行为;其二,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其三,礼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立身的根本;其四,礼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准则.

本人认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儒家礼仪精神

对儒家礼仪精神的探求,直以来都是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礼的精神概括为“仁”“礼”“敬”和“诚”.这里主要分析“仁”和“礼”.

1.仁

“仁”作为儒家礼仪精神之一,主要表现在仁是礼的根本内核.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从理论卜讲“仁”是“礼”的核心,是“礼”的内在道德依据,失去了“仁”的精神,“礼”也就不能称其为“礼”.“仁”又可以概括为仁者爱人、仁者立人、仁者恕人等几个方面.孔子没有把“仁”看作一个固定的德行或者限定于某一种德行,而是把一切德行都看作“仁”,看做是“仁”所显现出的恭敬辞让、谨慎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惠敏等的德行.因此“仁”是统摄一切德行的根本和道德创造的根源.

在儒家礼仪思想体系中,仁是内在的道德范畴,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里而礼外”.礼以仁为根本,是仁的外在性规范;仁以礼为形式,是礼的内在性原则.孔子首先引仁入礼,并将“仁”视为内在的道德原则,将“礼”视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所以,他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正是说人之仁德是施行礼乐的前提,倘若没有仁德,礼乐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依仁以成礼”是要求各类礼仪制度、行为规范的制定应以仁为依据,符合仁的精神.“设礼以显仁”就是要通过外在的“礼”来显现内在的“仁”.所以说,无仁,礼则失去本源;无礼,仁则难以显现.因此,守礼即为行仁、践仁,是仁的体现和展开.

2.礼

据历史定献记载,礼最旱出现在夏代,夏礼较为简朴,经过夏、商、周三代,礼的发展更为成熟、完备.历代统治者和儒学思想家都重视礼的道德功能,不仅包括秩序性制度,而且包括道德规范,以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秩序,通过各类规则制约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明辨是非曲直,遵守社会规则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此处所讲的“规矩”,就是礼,就是规范与制度.

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他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爱表现出来就是礼,礼是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父子、长幼、师生、朋友、君巨等之间依靠礼来维系,没有礼,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去规范.在孔子看来,礼并非一种单纯的规范、形式,而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礼乐仪式不仅表达和唤起人内在的情感,而且培养人的职责和使命意识,因而孔子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陶冶作用,通过“礼”来控制、规范人的言行举止,通过“乐”来调整、提升人的内在德性,故而有“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之说.礼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由外而内,从外部来约束人性,防止行为不端,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让人们在行礼过程中去领悟礼的内在真谛,使德行内化,这也就是礼作为外在形式的价值所在.

儒家礼仪与汉语国际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礼仪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儒家礼仪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个人修养,对中国社会生活作用巨大.

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日益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逐渐成为外国学生的热门选择.为了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

1.将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精华,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中国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正确印象.很多老师反映留学生来了中国都学坏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中国社会中一些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好的方面.

儒家礼仪精神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仁厚”“诚信”“谦让”,《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强调的是人们在交往中要宽仁厚道、友爱互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克己谦让之风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要倡导的.

因此,我们应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的正确印象和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

2.用“礼乐思想”营造课堂氛围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除了将礼仪常识和规范理论融入课堂教育外,构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同学们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熏陶.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展示中国礼仪风范.例如,举办各类与文明礼仪相关的展览、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风气,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实施礼仪教育,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认识.

3.发挥“身教示范”作用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苟正其身矣,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说,要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如何能正人.孟尹也指出:“舒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意思就是,自己不正,是不能正人的.儒家身教示范虽然多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汉语教师汲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礼仪礼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要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史上,“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儒家礼仪作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范畴广泛、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永恒的普遍价值.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舍弃也不能盲从,而应该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积极成分.所以,对儒家礼仪文化的研究和学习,特别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儒家礼仪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法律制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通过对礼的自觉信守和实践,主动地去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态势不但将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也会给世界展现一个以“仁”“礼”为核心的,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

批判地继承儒家礼仪之精华,不但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汉语教学,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和理解有重要作用.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礼仪修养的同时,向学生展现中国礼仪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