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

点赞:5994 浏览:181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和德国大学德育在文化背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吸取德国高校德育教育上的长处,把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关 键 词】中西文化;德育教育;中国;德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82-02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价值观等差异,中国和德国在德育教育上也存在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在吸取和借鉴德国德育教育的经验的同时,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背景的比较

自春秋战国以来,虽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的德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教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创立了儒家学派,把“礼”提到了最高道德规范,提倡仁者爱人,主张弘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也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注重个人修养,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强调仁爱,注重整体的和谐.

作为德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其深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古希腊文化中,当人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人作为世界的主体,处在高于自然和社会的位置,其主张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题与客体之间处于分立的状态.对于希伯来文化而言,其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的限制.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成为了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二、教育目标的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致知”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对于“圣人”,中国哲人将其理解为一种自身品格与宇宙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于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一切生灵、世间万物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也正是如此,我们发现,圣人有教化民众、提升自我人格修养的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

德国学校德育因历史时期不同而目标各异,又因为德国实行文化教育的联邦主义,各州拥有文化教育的主权,各州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不同且目标也有区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学校总法》中规定:“教与学应当使大学生对某一职业领域活动有所准备,并根据所学课程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大学生能够胜任将来的科学和艺术工作,并能够在一个自由、、法治的国家中具有负责的态度.”很多州都对其教育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从总体上看,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自由、守法、崇尚人性、有自尊心、负责任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三、教育内容的比较

在解放前,中国的德育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而当代中国的德育则有了全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国的现行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内容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同时指导学生适应科技迅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

德国德育的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以诚实、尊严、责任感的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德国以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中西文化视野下中国与德国的德育教育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等.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高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德国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德国的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尊严、克己、责任感、精神、爱国主义及德意志精神.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另外,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这回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德国以青年人为主的团体活动数量很多,并组成了跨地区的青年联合会,以及为青年怎么写作的中心组织,他们经验丰富,有很大影响力.

五、小结

通过对中德德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途径的对比分析后,我们从中发现中德德育教育的异同之处,这对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德育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运行机制,促进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对中德德育的文化背景比较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两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有随时代变迁而被淘汰的内容,也有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的部分.这对于我们中国正确看待儒家德育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今后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当将中国当代学校德育与道德教育传统对接起来,从儒家德育思想中吸取合理成分,结合现时情况充分利用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怎么写作.而且西方文化中重视“人”的观念,告诉我们一个规律:科学、社会、个人是三位一体的,三者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

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负责人”的要求.这些内容反映出了德国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已经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由追求个性自由、个人权利的保障,转到追求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来了.因此,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应该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并进行以为人民怎么写作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从教育内容上看,德国的德育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相比之下,中国的德育过分强调政治性质,以至于人们常把思想品德课叫做政治课,结果用政治课代替德育.虽然政治教育是整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向他们灌输抽象的政治大道理容易使他们产生对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应尊重道德传统,继承优秀的道德遗产,遵循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内容的取舍.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式的发展,将德育内容的重点由知识灌输转向发展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从教育途径来看,德国十分重视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心理咨询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自主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我国在今后的道德教育中课通过建立专心理教师队伍,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健康门诊,开通校内心理咨询,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等方式,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