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性学习述评

点赞:17286 浏览:803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深层学习,它在学校教育发展史上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承.研究性学习经历过从教学方法的探讨到课程政策的解读,再到教学理念的研究三个阶段.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有三种路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组织形式同时转变.研究性学习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中国知网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共9380篇、优秀硕博士论文1665篇.关于研究性学习“是什么”的问题见仁见智,对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如何运用与评价、在高校各专业的教与学中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概念与发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或者像科学家为进行某一项科学发明或发现而去作试验尝试,以争取创造发明或发现获得成功的心态,进行学习探究的教学结构形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两种类型:“问题解决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尝试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当前高校的研究性学习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是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学习”.从中世纪欧洲产生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按时怎么发表展的不同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萌芽期).此阶段开始以讲会式(中国古代书院)和辩论(中世纪大学)为主.古代讨论式教学经长期发展,18世纪中期欧洲大学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研讨小组(Seminar),向学生传授一些被认为有用的不成体系的实务知识;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与培养少量人才.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晚期的初步形成期).1810年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标志,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措施,主张对研讨小组(Seminar)进行改造并发展成为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从此,大学生研究性教学得以正式产生.同时,研讨小组(Seminar)被介绍到美国,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转向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研究逐渐在大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它与本科教育有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研究性学习出现了第一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问题学习是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第四阶段(20世纪40-90年代末的第二次转向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发明与成果利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研究开始远离教学,历史上大学研究性学习出现第二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项目学习、发现学习等成为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继续存在的“小科学”研究中出现了课外实践研究这种新的研究途径.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的第三次转向期).在知识经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国都纷纷做了回应,美国提出重振本科教学,“基于研究的学习”;德国则在本科教育中普遍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日本提出“综合学习”等;我国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年)以颁布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从此,“研究性学习”成为全体大学生从事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这是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基于研究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学习等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高校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实验教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增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将教学与实验相辅相成,实现了研究与创新的齐头并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并不能一味的通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来达到目的,而应将科研引入实验,因为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外性学习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两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定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归纳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这一活动过程强调实用性,着重解决问题;强调过程性,而不一味看重结果.“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Project-basedLearning或ProjectLearning,一般译作项目学习、专题导向学习、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我国习惯称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法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于1995年在初二年级开始实验,最初称为“多样化途径”.现在,“研究性学习”在法国已经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预备班统一开设,形成了相互衔接的课程系列,并且它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美国对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其中劳伦期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开设“自主研究”的课程;1985年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被美国舆论界称为最雄心勃勃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1995年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的纲领性文献,标准中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要通过探究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该“计划”和“标准”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的痕迹比较明显.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予以特别重视.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在中国大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实践探索较早、积累经验比较丰富的是上海市.在全国提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强调研究性学习不仅应作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且应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七个省的高中一年级进行试点,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其中的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实际

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培养“理性的人”“社会的公民”“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所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个体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人们当今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基础教育21世纪颁布实施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不管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都结合了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高等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性学习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笔者认为,从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说是“舶来品”,我国学校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必须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背景,结合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首先,应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规划和实施.从深层次上解决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定势,做好课堂内、校内、课堂外、校外学习的整体设计.其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师作为组织者,在多边互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错误倾向,我们必须摆脱“唯科学主义”的狭隘视阈,还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实现课程的应有价值.最后,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实际上,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国外教育中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非常推崇,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我们要从小学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相互衔接,不出现断层.当然,我国学校教育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