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维度视角下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点赞:21926 浏览:97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日趋饱和的社会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待业率逐年提高,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大学生就业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此背景下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人等维度进行深度剖析,细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02-01

多重维度视角下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提出明确要求,其侧面反映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及解决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着高等教育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愈益成为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乃至各级政府都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提高社会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学生就业空间狭小,高校学生“毕业等于失业”问题突出,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产生愈益艰难的趋势.这个问题同国际经济近几年来连续遭受打击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不应割裂“就业难”问题的产生与国内就业体制、高校教育改革、学生个人素质之间的联系.据统计“由于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此后两年的就业率仅为68%,人们开始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司空见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万,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而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左右.”[1]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的排斥”[2]引发高校毕业生“大学”优越感趋以消失殆尽,对于就业无以应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帮扶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多重维度视角下进行探索,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多重措施,做出多方面努力.因此笔者拟从政府、高校、学生个人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从而提出其应对策略.

2.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着手,建立健全就业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改革,规范就业市场,从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政府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要重点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和西部就业、创业,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2)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从而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国政策.与此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政府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从源头入手,根据市场需要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部分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兴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2)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高校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学等专长的人才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了解自我现状,明确职业定位.现在有些招聘会现场,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表面相对增加了就业成功率,但就实际而言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因此,大学生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求职前必须明确自我特点与职业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特点,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以及满意的岗位,在毕业前一年,在充分从分认清自我的基础之上,选择的实习和岗位要与自己未来的就业相吻合,就业效果将事半功倍.

(2)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要提高自我素质.“由于‘自主择业’给了毕业生太多的‘自由’,大单位、高工资、高福利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而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则往往被忽视,理想与现实的不符造成就业的失败”[3],由此引发很多紧缺岗位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这种好高骛远、朝三暮四的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宁可歇业也不愿就业,从而引发就业危机.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应摆正就业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实际,学会从基层做起.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初入社会,社会工作需要的人际交流沟通、与人和谐相处等企业注重的能力尚显不足,这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这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为就业积累丰富的资本.

3结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引发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的数量超过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应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所取得硕果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实现政府、高校、学生个人“三维一体、多维联动”,发挥彼此之间联动效用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才是我们未来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