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视域下教育硕士有效教学实践

点赞:31820 浏览:1462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研究生教学中,往往囿限于以往的科研思维范式,偏重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群体而言是不适合的.以教育学原理课教学为例,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契合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群体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阐明了其效果与改进设想.

关 键 词:情境认知;有效教学;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15-02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学科中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讨论的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基本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分支中衍生出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等关系;在教育与人的分支中衍生出教育心理、教师、学生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校教育系统的问题.随着教育硕士招生队伍的扩大和学习者的增多,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有效教学问题逐渐被显现出来.

一、情境认知理论――有效教学的依据

(一)富有“教育情境”: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黑龙江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考生的报考条件中的特别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1].因此,富有“教育情境”是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同学历硕士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和最明显的区别.

(二)情境认知理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阶段;第二是认知学习理论阶段;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阶段.“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场景、高度的真实或真实工作环境的‘虚拟’的代用品”[2].由此可见,情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场景.在情境认知理论看来,知识不是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个人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其特征有:第一,仿真的任务情境;第二,学习共同体;第三,参与者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教育硕士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目标指向

依据教育硕士(教育管理)的特点,其教学目标除要秉持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外,还需要体现其自身特点,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有效教学的目标如下.

第一,以“问题解决”为旨归的知识学习.研究生的教学与本科生的教学以及基础教育的教学区别在于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研究生的有效教学不应简单地固化在知识传授上,而是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第二,以教育价值观改变为旨归的理念学习.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制度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价值观则阻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甚至将学生推向了与教育本真旨归――育人背道而驰的发展路径上.

第三,以平等师生关系建立为旨归的学习.师生平等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教育学命题.但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平等却是难以实现的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在教育实践界很少能看到师生平等.

(二)实施过程

针对教育硕士的工作经验和富有“教育情境”的具体情况,我们的讨论集中在三类教育情境之中.

第一,教育硕士能成功解决问题的教育情境.“题海战术”是目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制胜法宝.但从学理上而言,题海战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于“题海战术”的教育情境讨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题海战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2.题海战术是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题海战术是否能有效提升成绩.4.针对有教育硕士提出“题海战术是教师的无奈选择”的命题提出教育是迎合社会教育价值观还是引领社会教育价值观.通过对于“题海战术”这一教育情境的讨论,教育硕士明晰了即使是在教育实践中“效果”突出、百试不爽的教育情境也未必符合教育规律,也需要予以修正.

第二,“三思而不得其解”的教育情境.对于新任教师而言,一堂好课的标准是难以把握的.因而,新任教师不知道自己如何能上好课.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们向教育硕士推荐了叶澜教授的观点――扎实、丰实、充实、平实、真实[3].但这些标准如何能在教师的教学中扎根,又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的讨论集中在新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丰实、充实.通过讨论,教育硕士明晰了不必苛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首先能做到上课的扎实性,即知识点的清楚交代;其次做到平实、真实,即上课不矫揉造作.最后再考虑课的丰实、充实,这些是和教师的教学反思精神息息相关的.由此,教师硕士明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其二是不追赶时髦,即对时髦有自己的独立判断”[4].

第三,时而成功时而失败的教育情境.在处理纪律问题时,教师感觉自己的处理方法时而成功、时而失败,完全在和学生们斗智斗勇.从学理上而言,学校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且强制的方法也有待商榷.讨论后发现,规训与惩罚换来的是学生更大规模和更强力度的反抗和抵制,甚至有的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与学校、与教师的斗争上.通过讨论,更多的教育硕士认同了“把管理权交给学生”的班级管理理念.

(三)注意事项

在实现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情境认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第一,案例选择的适恰性.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学习者带入仿真或者真实的情境中.但对于高度熟悉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硕士而言,要提升其理论层次以及修正其原有的成熟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是需要技巧的.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进行素材的搜集、分析、论证、辩鸣、问题设计等工作,才能甄别出具有适恰性的案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反思,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实用性.在情境认知的过程中,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以及最后的总结,都要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经验中进行.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硕士的经验库存,并将其以往的经验加以理论提升.

第三,自主性.教育硕士是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学习群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发、善于等待、善于运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他们成功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经验,抑或是不成功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情境共享出来.在大家的讨论、辩鸣中达至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第四,开放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与学生的互动.在教育案例的思考、辩鸣的过程中没有唯一的,或标准的答案,只有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适合不同情境的更为恰当的做法.教师在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的时候也只能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情境随机应变,顺势而为.因此,开放性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种考验.

三、教育硕士有效教学的效果与改进设想

(一)教学效果

在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后,研究者通过访谈以及对教育硕士进行的情境测验发现,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提升了教育硕士对教育情境分析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学生原有的思维看来,教育学就是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教育学中的知识对一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相反,在学习了以情境认知为背景的教育学原理的课程后,我们发现,学生在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时的理论性得以增强.换言之,学生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不再只是经验之谈,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第二,增强了研究生的学习共同体意识.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上.以往,这些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虽然有共同体意识,但往往将自己的教师身份与中小学生的学生身份置于对立的关系上,在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往往有“屈尊”之感.通过课程的学习、讨论和辩鸣,教育硕士发现建设“学习共同体”最困难的是在共同体中、在作为教师的自己和作为学生的心中的“教师”形象.唯其如此,才能做一个更受学生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第三,增强了教育硕士的参与意识.教育硕士在入学之前也参加过各种教师培训,几乎在所有的培训中,教育硕士的身份都是在场的缺席者.一方面是培训者不要求教育硕士参与;另一方面,教育硕士本身也不愿意参与.培训主体和培训客体的共同目的是完成一个过程,完成一次经历.因此,教育硕士并不习惯参与情境讨论.经过一次次的情境分析讨论的练习,这些善于组织学生讨论的教师的参与意识不断提升,参与度不断加强.

(二)改进设想

教师的教育过程随社会的变革而变为“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互相影响、激励、讨论、了解、鼓舞等创造性活动”[5].课程实施的改进的旨归在于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因此,在进行情景认知视域下的教育硕士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改进之处是仿真情境的设计和案例库的建设.加强仿真情境的设计和案例库的建设是更好地提升教育硕士学习共同体建设以及增强教育硕士课堂参与度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