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的内涵其特征

点赞:9132 浏览:342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所探讨的虚拟环境是狭义上的虚拟环境,即网络虚拟环境,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控制和输出装置进行交往和互动的一种场景或体验.通过网络技术构建起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

关 键 词:思想政治;虚拟环境;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09-01

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一,是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现代社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环境.在众多的环境中,虚拟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环境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的内涵

"虚拟"这一词是由中世纪苏格兰著名哲学家邓斯•,司各特所创,最初与现实组成一对反义词,原意为潜在的.随着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一词语.关于虚拟环境的讨论,最早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在他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阐述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认为虚拟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由此可知李普曼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对应起来,认为虚拟环境是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现实环境就是外部世界.

继李普曼提出虚拟环境概念后,学术界也对虚拟环境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虚拟环境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刘绍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在传播媒介大众化后由媒介营造的,与现实环境相对应又可能与现实环境脱节的人工化的环境".另一种是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人们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场景和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在这里将信息进行交流,用电子的方式表现物理的存在,也可表现那些可能和想像出来的世界".显而易见,两种概念有所区别,前者的内涵大于后者,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学者们在表述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时,都集中在媒介这一个方面,只是媒介对象不同.由于构成虚拟环境的信息源很多,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居的位置最重,因此,本文侧重讨论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即虚拟环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把现实生活移植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仿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临场感觉的环境因素总和.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所形成网络空间中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的特征

虚拟环境从形式到内容、特征都与现实环境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效,当然这种影响既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环境的复杂性、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虚拟性.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也必然具有这一特征.虚拟性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之中.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在形成上,虚拟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环境;在机制上,虚拟环境是媒介重构结果;在内容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距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纸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不是实实在的人,一切东西都是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的符号,给人以检测乱真的感觉.因而在这个环境中"一切都不具有现实环境中的实体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性可察觉到的时空位置与形态,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可重复性和实在性".另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不是面对面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符号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目的虚拟性,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幻影,无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隐匿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这样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中,具有明显的隐匿性.一方面,网络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相似度检测的间接式交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隐性人.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可以利用注册代号、昵称、名片档来掩盖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真实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预言,发表自己的心声,进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或受到惩罚的事情.这种人机符号交往模式,隐蔽了个人的真实身份,造成交往的真实性程度低,真检测难辨、善恶难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极易扭曲人格,造成人格的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渗透性.这一特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舆论、图像、声音.当大学生与网络发生联系交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思想政治要素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内化,最后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人格得以完善.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存在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的渗透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规范网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的内涵其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交互性.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相比,它们都是单方面的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递由工作人员处理好的信息,而网络环境却不同,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其一是人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进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比如网络测试.其二是互联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交流与讨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