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赤子滕代远

点赞:4034 浏览:1532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平江起义、红五军的成立、保卫井冈山、红军第三军团的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创建、苏区的反“围剿”、“滕杨方案”的问世、平汉起义、“长江第一桥”的建设等一个个重大事件,与一个军队领导者、新中国铁路奠基人的传奇经历紧紧相连.

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晋冀鲁豫局常委、开国首任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一个个显赫的职位,承载着一位中华赤子自农家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辉煌履历.

“农民领袖”成为亲密战友

1904年11月2日,滕代远出生于湖南麻阳.小时名龙兆,参加革命后曾用过唐大元、李光等化名.滕代远的家乡玳瑁坡村,是个苗族聚居的偏僻山寨,当年主要靠开山种薯或砍柴贩卖度日,生活十分困难.滕代远的父亲滕国权,忠厚勤劳,耕田、犁地、插秧、锄草样样都做,是一个行家里手.母亲谭桃秀贤惠能干,除担负家务劳动外,还要纺纱织布.

在父母的影响下,作为长子的滕代远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好品行――早晚帮助大人照顾妹妹,扫地、挑水,寒暑检测里为家中放牧牛羊、砍柴割草.滕代远从小懂得节约,家里给的零用钱绝不乱花,除了自己写书外,余下的钱他都积攒在一个小布袋里.

1921年,17岁的滕代远奉父母之命与长他4岁的没有文化的同县农村姑娘谭红玉结婚,她是滕母的娘家侄女.次年,生下长子滕久翔.

1923年秋,滕代远考取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从此,他远离家门,再也没有回过家.

1924年6月,在湘区委委员陈佑魁倡导下,滕代远与麻阳旅省、旅常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麻阳新民社”,其宗旨是联合全县及旅居在常德、长沙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进步青年,结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团体,致力于改造家乡麻阳.笔架山曾是“麻阳新民社”成员经常聚会和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同时,他们还创办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社刊《锦江潮》,编辑部就设在常德二师,由滕代远任主编.在这个刊物上,滕代远发表了不少揭露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和土豪劣绅种种罪行的文章.这年10月,20岁的滕代远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1月,湖南区委(即省委)鉴于常德革命力量逐渐壮大,人民的斗争热潮空前高涨,就派员谭影竹(化名黄叔夷,后叛变)来常德建立第一个党的组织――常德特别支部,由谭影竹任书记.将团龄较长、表现较好的滕代远等人转为党员.入党后,滕代远一面在校学习,一面用很大的精力做学生会的工作,有时还到工人和常德近郊农民中做党的宣传工作.

1926年4月,滕代远因组织学生声援桃源女师进步学潮,被当局开除学籍.从此,这位年青的员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不久,他经常德党组织的介绍,到了湖南省会长沙,找到湖南区委(即省委),受命到湖南平江县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几个月后,又回到长沙任长沙近郊区委第委书记及近郊区农民协会委员长.

1927年“马日事变”前,柳直荀任湖南省农协秘书长,滕代远担任湖南省农协委员长,并任湖南省委常委.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负责农运工作,来湖南考察农动,就是由滕代远、柳直荀陪同视察了湖南6个市县,撰写发表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11月,被彭公达誉为“农民领袖”的滕代远,奉湖南省委之命,赴醴陵组建湘东特委并担任特委书记.1928年1月至3月,他两次领导醴陵年关,将湘东地区的工农革命风暴推向,由此也引起湖南军阀的恐慌与“围剿”.滕代远和湘东特委机关被迫转移到赣西安源,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7月22日,滕代远和彭德怀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登(顿)时满城及附近的红色标语、宣言、布告及旗帜飞扬,将那白色的恐怖镇压到零度了.”7月24日下午,在庆祝起义胜利的大会上,滕代远以湖南省委特派员身份,宣布成立红五军,由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同时,还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2月10日,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滕代远与彭德怀率红五军到达井冈山,与、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主力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壮大了湘赣边界的革命力量,国民党当局为之惊慌不安.急调湘鄂赣3省18个团的兵力,以何键为总指挥,分5路对井冈山发起“会剿”.为摆脱困境,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在外线打击敌人;由红五军改编的三十团及红四军三十二团王佐部留守,担负保卫井冈山的任务.对此,红五军中多数同志不同意固守井冈山,而主张北返湘鄂赣苏区.彭德怀和滕代远等则力主守山.滕代远反复向反对者说明“围魏救赵”的军事意图,强调坚守井冈山这面红色旗帜关系革命全局的重要性,并从各种条件对比中,耐心说服了大家维护的决定.

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镇会师.接着,一、三团前委举行了联席会议.彭德怀、滕代远等考虑到便于统一指挥两个军团的行动,提出成立红一方面军.会议接受了这个建议,正式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兵力近4万人――由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任总政委,滕代远任副总政委.从此,滕代远就在和朱德的直接领导下为创建人民共和国而努力奋斗.

1935年7月25日,滕代远受委派,在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作为来自苏区的红军代表,滕代远向来自世界各国的65个组织和一些参加共产国际的组织的513名代表做了《保卫自由和独立》的发言,着重介绍了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取得的重大胜利,并且还绘了一张略图作了扼要的说明.报告讲得生动具体,常常引起掌声.会后,受到苏共斯大林、莫洛托夫等领导人的接见.

在从事革命活动之初没有到过苏联,不可能像王明等人那样获得共产国际先入为主的好感,并在国际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的最高领导层.共产国际对的最初关注,始于在湖南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及后来发表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在建立苏区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共产国际“七大”会议上,滕代远在代表中国红军的领导人发言时,将而不是王明或博古放在紧接着季米特洛夫和台尔曼之后的重要位置上加以宣传,通过革命实践,他认为“才是真正懂得中国革命斗争的优秀领袖人物”.1949年3月中旬的一天,滕代远陪同李克农约见平津铁路局局长郭洪涛,研究布置如何迎接和党从高碑店乘火车进北平事宜.滕代远制定出一套完整、周密的方案,经过严格、精心的准备,一切就绪.3月25日,天气晴朗,上午,滕代远、郭洪涛指挥的3辆特快专列,载着等首长飞快地奔向北平.这是滕代远第一次为等首长专列“添乘”.

1950年1月23日,济南铁路局花旗营车站发生一起重大行车事故,死伤多人,延误行车10多个小时.滕代远立即着手处理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并主动在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请求处分.他说:“管理铁路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一定要从严要求,对领导干部也不能例外!”一位人民政府的部长带头这样做,在全国和全铁路系统引起很大震动.

滕代远到铁路系统工作以后,仍然保持着过去战争年代经常下连队的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他常对部机关领导干部们说:“基层的意见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领导机关的问题,更可照出我们自身的缺陷.”每次出差,他总是身穿铁路制服,头戴大盖制服帽,佩戴路徽、紧扣风纪扣,一派大将风度.职工食堂、幼儿园、乘务员宿舍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外出检查工作,他都在公务车上吃住.在行车途中,白天,他除了在公务车上听取沿途铁路局负责人汇报外,就在公务车末端的望窗注视铁路沿线的铁路情况,并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有一次到重庆,天气炎热,重庆市委负责同志为照顾他的健康,请他到宾馆去住,他不同意,坚持住在车上.滕代远说:“我们搞铁路的人,两根钢轨就是我的岗位,我在车上睡得踏实,离开岗位就不是铁道部长了.”

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人民政府的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初步勘探调查.1953年4月,铁道部设立了武汉大桥局.大桥局初建,急需技术骨干,滕代远下了决心,将铁道部机关仅有的3位一级土木工程师派去两位.

1954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政务院203次会议,听取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滕代远认为,武汉长江大桥要“又经济,又坚固,又美观,又迅速,又安全.这个桥的质量至少保证100年”.

他对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非常重视,在修建大桥过程中,大桥的基础工程采取什么样的建设方案,一度存在严重分歧.滕代远经过缜密调查与研究,顶住各方压力,挑战苏联政府派来的以苏运输部长为首的工程代表团的权威,否定了沿用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坚决支持以西林为首的苏联驻铁道部专家组提出的具有创新思路的“管柱钻孔”方案,确保了大桥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如此诗赞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称的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半个多世纪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立在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甚至承受了来自外力的碰撞达70多次,其中最重的一次是被1艘900吨吊船正面撞上――但是这座大桥不伤筋骨、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于涛涛江水之上.今天,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成为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

与“绿林巾帼”的红色之恋

1938年5月初的一天,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汉来到延安军委参谋部,要进去,被警卫拦住了.警卫见眼前的老人一身土里土气的山乡装束,就盘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找谁?”老汉被问得怯怯地回答:“我找儿子.”“你儿子是谁?”“滕代远.”

原来这个从大老远跑到延安来的老汉,就是滕代远在湖南老家务农的父亲滕国权.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遍布全国,滕代远的故乡也是血雨腥风,外面不断谣传出门当兵的龙兆(滕代远乳名)牺牲了,父母逢年过节总是呼唤着儿子的乳名,焚香烧纸.

1938年春,一位同乡从外面回到家里,讲起了滕代远和他的部队都驻扎在延安,并托信邀他的父亲去延安.整整15年,突然得知儿子健在,父母喜出望外,匆匆当田卖牛凑齐盘缠后,滕国权便秘密上路前往,在沿途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终于来到革命中心延安.


父子相见,身居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自己掏钱叫警卫员写来一只母鸡款待父亲.打过一餐“牙祭”后,滕代远便让父亲到大食堂吃饭.这些年来,滕代远一直过着单身生活,曾经没有任何感情的包办婚姻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在与老父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滕代远吐露自己的内心话,希望家中亲人帮助解除那个让他痛苦的不幸婚姻,得到老父亲的认可.

老人离开延安时,滕代远将身上仅有的4张5角纸币和1个红色锁口布袋交给父亲.主席知道后,亲笔写信,托李富春请老人家吃顿便饭,代表自己送了10块光洋,还送了一件旧狐皮袍子.

滕国权返乡后,一些邻里乡亲纷纷围上来问:“您老的儿子在外面当大官,这次回来一定发财了.”老人家调侃地说:“发什么财,穷光蛋一个,没吃,没穿,没钱用,还不如咱乡下老百姓一日三餐稀粥烂饭,快快活活过日子.”嘴上虽这么讲,但老人的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就在这年冬,滕代远与林一结婚.林一本名刘书兰,原籍河北武邑,1917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到延安时改名,意为“做绿林好汉中的一员”.

1936年秋,党组织派林一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学习.而在一年前,即1935年7月25日,滕代远受委派,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时,在苏联期间,曾同参加共产国际“七大”的其他代表到东方大学八分校看望中国学生.热情稳重、品学兼优的林一给滕代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8年6月,林一等东方大学10多位同学回国,从西安与王稼祥等同乘一辆汽车到延安.滕代远以军委参谋长的身份慰问大家时,见到了林一好似见到了熟人,笑呵呵地与她打招呼:“我们在莫斯科就相识了.”小时候迷恋“火箭”,春节时特爱放“冲天炮”.他早年立志好好学习,想报考军校.1965年夏,高中毕业在即,正埋头苦读,准备高考.一天傍晚,滕代远夫妇谈论起家里的事,对学习肯用功、进步快的情况十分欣慰.秘书见状插话说:“久明对我谈过,他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不被录取,想请您给学院刘院长(滕代远的老部下刘居英)写封信.”滕代远听后,断然回答说:“读书,上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大学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没有什么.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滕代远又对妻子林一说:“要给孩子讲清楚不能写信的道理,靠私情、拉关系,不是我们党的作风.”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如愿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先是到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参加野营拉练和冬训、夜训,自觉磨练,吃苦耐劳,后参加农村社教运动,尔后到沈阳军区从事情报工作.

一次,利用出差机会回家看望.当他和父亲谈到部队生活时,滕代远问:“你现在在部队做什么工作?”“当参谋”,自认为刚分到部队就调到机关工作说明自己进步挺快,原以为父亲会为此高兴而表扬他,哪知滕代远却严肃地批评说:“你这个大学生,连兵都没当过,能当好参谋吗?我看你应当先到连队去当兵.”听了父亲的意见,回部队马上给组织上写了报告,申请到基层连队工作.此后,他不以大学生身份为骄,更不以高干子弟自居,虚心向同志们学习,刻苦锻炼,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后来,他当上连长,在边境作战中还荣立了三等功.

滕代远四子滕飞,于1968年2月应征参军.在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夕,滕代远在旁熟练地指导儿子打好背包,并送给他一本在当时很难得到的《选集》合订本和《雷锋日记》.早在1963年,滕代远就带滕飞参观过雷锋事迹的展览,他对儿子的要求简单明了:当雷锋式的士兵,吃苦在前,不讲享受.滕飞坐了几天火车来到部队驻地――这里一片荒芜,看不到绿树青草,只有茫茫戈壁上的骆驼刺;没有温暖潮湿的气候,只有漫天遍野的刺骨寒风在耳边呼啸.滕飞的心也像这寒风一样凉了大半截,甚至想:在这个地方打开我军旅生涯的首页,是不是太残酷了点.滕代远从滕飞的家信中看出了儿子的怯懦,在回信中说:“金张掖,银酒泉――这里是你报效祖国的好战场.”滕飞后来才知道1937年5月,父亲和陈云受党通过共产国际的委派,带领工作组在这个地方(星星峡、祁连山脉)迎接了突围出来的由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部队.这时,滕飞才想到父辈对自己的教育用心良苦.

当年滕飞希望自己在军事上有所发展,对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滕代远耐心地开导儿子,要他好好向雷锋同志学习――“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滕代远还用自己在战争年代的经历来教育孩子: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和选择.

因为工作需要,滕飞的工作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不管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工作更加努力,先后被国防科工委党委和海军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滕飞从部队转业后,到广东粤海石化储运公司任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8年,滕代远送刚满16岁的小儿子滕久昕赴内蒙古牧区插队.此前,学校发来有关插队的申请表,滕代远支持一直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去内蒙古牧区,并郑重地在申请表上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滕代远将毫无独立生活经历的滕久昕送上火车,列车开动的瞬间,永定门车站(现北京南站)内近800位学生和家长抽泣声一片,甚至盖住了火车的鸣笛.但滕代远却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挥着手.后来,滕久昕听母亲讲,父亲回到家中,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才16岁等”一句话没说完,已是鼻翼翕动,泪盈于睫.

中华赤子滕代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974年11月30日下午,病重住院的滕代远在弥留之际与前来看望他的一位老同志兴奋地谈了两个多小时,茶几上的白纸写满了铅笔字,有人名还有地名,滕久昕在一旁听着也入了神.

当晚,林一来到医院.滕代远的情绪仍然很激动,可惜的是,家人却无法听懂他的意思.后来他用颤抖的手握着铅笔,吃力地、断断续续地在一张纸上写.可究竟是什么字,家人也看不懂.林一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写.滕代远好像听懂了意思,不再着急.铅笔下显出的字终于让家人看清楚了一些,原来是“怎么写作”两个字.这是滕代远对自己光辉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后遗嘱.

翌日9时15分,滕代远那搏动了整整70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代表党在悼词中如此评价滕代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怎么写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是滕代远毕生革命经历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