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钱锺书:“我几乎成了写信的动物”

点赞:21437 浏览:95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钱锺书走出国门访问意大利、美国、日本以及出版《管锥编》后,学术界对他的兴趣与日俱浓.1980年小说《围城》的再版畅销与1990年电视剧的热播,使“钱学”从“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学渐渐转向“显学”,有不断被神化、庸俗化、浅显化的趋势.钱锺书的读者也渐渐从少数塔中人增至普罗大众,大量粉丝的各类来函从四面八方雪片般飞进钱府.

1982年钱锺书当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不相识的人来函荐、作序、题词等也多了起来.读信、复信遂成了晚年钱锺书一项重要工作,连他自己都感叹“几乎成了写信的动物”.杨绛先生说:“他每天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每天第一事是写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杨绛《我们仨》,三联书店2003年版)“锺书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案头写信.”“他每天少则写一两封,多则三五封,平均要写三封.别人写信或寄书来,他总要给人家个回应.他回信是出于礼貌,并不仅仅为了应酬.好在他出手很快.呼啦呼啦几下子就是一封”.(《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23日)

一生与信的渊源

钱锺书的一生与书信有着剪不断的渊源.上中学以后,他就常为父亲钱基博如何写写信,由口授而,由信而代作文章.“我常见锺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锺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从为父如何写写信开始,走出家门后,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写信.考上清华后,钱锺书每次写给父亲的信都被老夫子贴在本子上珍藏,整理为“先儿家书”.“信写的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钱基博高兴起来还把自己教训儿子的家信拿出来发表,也把儿子的来信拿出来“显摆”.

在钱锺书留学海外,回国后辗转昆明、蓝田、上海等地工作时,书信都是他与外界保持联系、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特别是他与杨绛分开之时.钱锺书杨绛夫妇伉俪情深,早已是现代文化圈中的佳话:“锺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我们仨》)解放后依旧如此.杨绛随一伙老知识分子下乡锻炼,钱锺书便每日一信,字小行密,“情意绵绵又生动有趣”.即使在“”下放干校期间,他一有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杨绛《干校六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可惜的是,这批“情意绵绵”的家信,大多已被杨绛先生烧毁.

晚年钱锺书:“我几乎成了写信的动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书信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实在并非寻常人家可用的时代,书信往来一直是人际交往的必然选择,老派文人更是寄托于此.在信息化的今天,八行书笺,毛笔行书,早已是遗风雅韵的奢侈品了.只是让人意外的是,在钱氏最后二十年中,即使在、交通等都极为便利之时,他仍然每天认真地写着信.

晚年信札的数量及特点

在近现代学人中,钱锺书应是复信最勤、最多的,他流布海内外的书信数量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按杨绛先生的说法计算,后二十年一天平均写信三封,流散于外的信札就有两万封之巨(这还不包括1978年前的).近些年来,钱锺书的信札早已违背其当初意愿,被别人各怀目的地拍卖和发表.2013年,香港书商李国强欲拍卖钱氏手札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百岁老人杨绛.据报道,此次准备拍卖的钱氏手札有66封之多,另有其妻女书信及手稿等.有媒体吹嘘跟风道:“66封钱锺书与友人往来的书信手稿首次,是钱锺书研究近几十年来的重大发现.”其实自言大量拥有钱氏手札者大有人在.香港的宋淇先生与晚年钱锺书书信来往密切,去世后留下一大批钱氏手札.其子宋以朗透露,宋淇与钱氏夫妇的通信,由1979年开始一直写到1989年,10年间共有138封.(《东方早报》2011年10月9日)台湾学者汪荣祖先生说他保存着75封信,曾征求过杨先生的意见,表示不会发表.许渊冲在一篇《忆钱锺书》的长文中,就收录了近20篇钱先生的来信.已出版的有关钱氏的研究著作中也收录了一定数量的钱札.陆文虎曾收集、整理和编选过一册《钱锺书书信集》,大约征集了各类书信300多封,本拟收于三联版的《钱锺书集》中,但因杨先生反对,这册书信集最终没有出版.

杨绛先生曾说,放弃汇集书信的设想,实际上是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钱锺书先生散落世间的书信数量巨大,现在全部收齐办不到.至于只挑小部分出版,选择标准也不易制定.况且,他的信多为回复来函的普通书简,没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即使个别书信涉及学术问题,内中观点也已在他的著述中详细阐明,不必再收入文集.可以期待的是,《钱锺书书信集》必是钱锺书身后又一部值得玩味的大书.

翻译家宋淇曾说过读钱锺书信的感受:“读来示是人生一乐,妙语层出不穷,智慧与幽默共存,而书法圆浑自如,已臻化境,赏心乐事,莫过于此.”钱锺书给他的信用毛笔、圆珠笔、打字机的都有,似乎信手拈来,语言主要是文言文,只有第一封是全英文,但实际上每封信都点缀着多国语言,字体是行草之类.宋以朗说:“看他用毛笔写中、英、法、德、意、拉丁文,广东话所谓‘舞龙舞’,我其实真有点头痛.”有段时间因为钱的信太短,加上圆珠笔字迹易化难认,不便保存流布,宋淇竟给钱锺书寄来了一包好笔好纸!钱锺书收到纸笔和信后复信道:“弟性卞急,而来信须答者又夥,每信手拈败笔作书,累兄目力,疚愧之至,以后当力矫此习.”可见共赏钱函已是他朋友圈中一件赏心悦目的雅事.文言文,八行笺,挥洒自如的行楷,丰富幽默的语言等,这是钱氏给朋友信札的外在特点.此外,信中讨论学术,谈诗论文,甚至臧否人物等,也另有其学术价值.

那些无穷的“后患”

钱锺书不厌其烦地复信、题签,使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理解,满足了一部分粉丝的“追星梦”,也确实激励了一大批青年学人的成长,甚至成了他们的精神导师.但与此同时,这些当初根本没有预料会被拿去拍卖和公之于世的私信(这和胡适、吴宓等把日记当著作写不一样),给大师钱锺书留下了“无穷后患”.杨绛先生也承认“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我们仨》)曾有报道说,钱锺书致吴祖光的信札,不到10行字,2008年12月在上海以一万一千元拍出,翌年5月又在北京以两万三千元成交.2013年保利公司挂出的三封“钱锺书、杨绛至同贤先生信札”,估价竟达万元至18万元.(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魏同贤后致信媒体及保利拍卖公司,质疑拍卖的三封信中有两件是“伪造”的.)其实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金额的问题,主要是私信的内容被别人误读和利用,一些不适宜公布的私论被拿到桌面上来,使“一束矛盾”(钱的自嘲语)的钱锺书形象凸显了出来,让钱家人尴尬,让钱锺书的公众形象受到质疑.杨绛先生认为,钱锺书许多随手而写的书信,行文难免月旦人物,属于自己隐私,现时发表未必合适.她举例说,凡收到寄赠著作,钱锺书先生回信致谢,自然要以赞语相加.但他的赞扬不一定是对书的全面评价,他经常要附上一句“容当细读”,表明他还未能及时细读.宋以朗认为他父亲与钱锺书的这些来往通信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珍贵史料”,可能会整理出版,也可能悉数寄还杨绛先生.因为他有顾虑:“我爸爸与钱锺书的部分通信,若公开会得罪不少人,内容多是讨论钱锺书对他人的看法,显示出他看不起其他学者的态度.”钱锺书自己对书信在别人文章中被公开引用和刊布,生前曾表示过不满:“拙函示众,尤出意外;国内写稿人于此等处不甚讲究,倘在资本主义国家,便引起口舌矣.”“现在出版法已公布,此事更非等闲.我与弟除寻常通信外,并无所谓‘墨宝’,通信如此之类等皆不值得‘发表’.‘Nocando’,tousethepidginEnglishformula.(大意:书信示众就像洋泾浜英语的用法一样离谱)”可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搬出“出版法”也属徒劳,根本不是他的意志能左右得了的.

钱锺书的世故、客套在他的私信中一览无余,在已公布发表的信中早已不是秘密.夏志清认为钱:“写信太捧人了,客气得一塌糊涂.”“待人过分客气”.尽管如此,有人置之一笑,有人却将其奉为圭臬,以之炫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英语教材评审会议上,有位老师推荐了一本“文学史”书籍,并且说这本书已经有了钱锺书等先生的赞美和推荐.那位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钱瑗就腾地站了起来,满脸通红,大声说道:“我父亲没有推荐.”这句话使推荐人极为难堪,他掏出三封信放在桌子上,表示并没有撒谎.有人现场就把信翻开细阅,发现其他人是说了赞扬的话,但钱锺书的信正如杨绛所言,一大半是客套话,最后是以“容当细读”结束.大家认定钱锺书的话不是推荐,因为他还没有看呢.钱锺书写信会礼节性、习惯性地尊称对方为“兄”,署名曰“弟”,不管对方是同辈人还是晚辈,有不知深浅者就自以为学问了得,沾沾自喜,传为笑柄.

有采访者曾对余英时先生说:钱先生对您也是非常欣赏.余赶紧回话:“没有没有,那是他的客气话.你知道钱先生也有他世故的一面,他很客气,不能把他的客气话当真,我从来没有当真过.当然这也不是说他说的是检测话,但也不能在这上面真的认真.”(《余英时访谈录》,中华书局2012年版)不过钱锺书确实曾当别人面夸赞过余英时的信:“你看现在国内还有出这样的信?”对有水平的信他会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好.


“浮名害我”

复信过多、过勤,造成另一个连锁反应是鼓舞了更多相干或不相干者的来函,以及种种未及预料的访客,使晚年钱锺书应接不暇,苦不堪言,耗费了他大量精力、心力和时间.他在给友人信中说:“客多信多,干扰工作”.(1982年与许渊冲信)“老来岁月,更无闲气力作人情.而书问过从者不乏,甚以为苦.故戏改梅村语云:‘不好诣人憎客过,太忙作答畏书来.’比年多不作复,客来常以病谢.案头积函不拟复者已二三十余,‘学得无愁天子法,战书虽急不开封’.”(与吴忠匡书)“弟去夏挂名副院长后,不相识人来函荐、作序、题词之类,日必五六,虽多搁置不理,而中有年老境困、其情可悯者,不得不稍效绵薄,并作复书.”(1983年I1月22日致宋淇函)“十一年来,衰病相因,愚夫妇皆遵医诫,谢事,只恨来信太多,亦多懒慢不复.”(1992年与李黎书)

宋淇曾帮钱锺书想出“逐客书”一计:“先生写好一封信,对外间一切要求均加婉却,上边的称呼空出待填,最后签名下是否可留一点空白以及盖印以示隆重,其尺寸大小即依函副本,不妨写得较来函字多一点,高一点.寄来后,晚即可去代影印二百份.”但钱锺书很世故地谢绝了:“倘以印就form(格式――编者注)作“逐客书”,必召闹挑衅,且流传成为话柄,由话柄而成为柄.畏首畏尾,兄当笑我为moralcoward(满口道理的懦夫――编者注)也.”(见宋以朗文),有人还建议钱找助手信,他说:“有过建议说找一个助手帮我写信,但是光为还有不少外国朋友的信,我总不能找几个助手单单帮我写信等这对年轻人是一种‘奴役’,我并不认为我是够格的‘大师’,可以享受这种特权.”

钱锺书的身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可,那时正值壮年.但“”开始后,历经批斗、下放干校、打架、“逃亡”等诸多不幸,加之老年人的常病,使他的身体渐差.哮喘、喉炎、肺气肿等都是老毛病,睡眠也不是很好,后期还患有前列腺炎,时常起夜.每年最难度的是入伏之后那三十来天,以及立冬前暖气没来的那十几天.每次一得感冒,必然引起哮喘,要半月二十天才缓过劲来.但在“”后期,在身体状况差、居住条件根本谈不上(学部办公室)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整理出皇皇巨著《管锥编》.此书出版后,他尚有宏愿:“初计此辑尚有论《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倦,不能急就.”(1978年1月作《管锥编序》)1978年他在给郑朝宗信中也说:“检测我年寿,尚思续论《全唐文》《少陵》《玉溪》《昌黎》《简斋》《庄子》《礼记》等十种,另为一编.然人事一切都不可预计.”可是在《管锥编》出版后的二十年时间内,虽然生活无忧,声名鹊起,他却再也没有完成大部头著作,只是对它进行了增订,留下了一堆犹如天书的手稿,不能不说是学术史的重大遗憾和损失.前文估计流布于世的钱氏信札有两万封,以保守一万封每封信平均350字计,也撰写了约350万字――足以抵得上几部《管锥编》了.检测如继续坚持抱着“锱铢积累”写《围城》的决心,排除不相干的纷扰,放弃那些毫无意义的应酬、月旦人物的复函,又何以续写不出一部《管锥编》?没有留下著作,反而留下是非,这对晚年惜时如金的钱锺书来说,不能不说是个人生悲剧.

有人曾问钱锺书:估计什么时候写完后面的《管锥编》,他无奈地说:“老年人是不能作什么估计的,可以说是无估计可言.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许多事情都拿不定,如身体健康就拿不定.我对人生的看法是,眼光不能放得太远,从某个意义来讲,一个人的事业与心愿都是有距离.”(彦火《钱锺书访问记》,《记钱锺书先生》)《围城》重印后,杨绛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还是在私信中,他对虚名的利害发出了切身的感叹:“虚名之带来实害,如是如是!”(与沙予信)“浮名害我,不得清净!”(与臧克和信)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