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点赞:8987 浏览:339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古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改造.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保护和整治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改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应用两种类型实践的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了指导设计的对策.

关 键 词: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实际应用

引言

在规划管理中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看成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不能过分依靠开发商,应重视社会其他经济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各种资金,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使传统民居的保护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1生态建筑设计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

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水的循环利用等.生态建筑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或得热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围护结构保温,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的供热量和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在冬季,建筑物内部得热(包括炊事、照明、家电和人体散热,约占8~12%).建筑物的总得热量包括采暖设备的供热(约占70~75%),结果如图1所示.

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建筑物必须获得热量,可以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冬季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夏季空气渗透得热量.在夏季,为了达到室内所要求的空气温度,室内空气必须降温处理,当建筑物的总得热和总失热达到平衡时,室温得以保持.室内空调设备制冷量应等于围护结构的传热得热量和通过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得热量.

2中国传统民居生态建筑

中国的传统民居.以得体合适为根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创造至法,所追求的环境意向,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实为最高目标,在选址、采光等各方面都尽可能做到与环境协调.

2.1夯土建筑

尽管夯土建筑有不同的形式是生态建筑低能耗、健康、节能建筑的标志.夯土建筑不断适应自然气候与地形,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质量.夯土建筑可承重兼保温隔热、透气,目前仍为广大乡村居民大量使用的居住建筑.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夯土建筑在农村的比例2010年为70%,2011年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3%,结果图2所示.

夯土建筑具有以下优点:

(1)环境友好性:无虫蚁结露;夯土材料经改性后强度可达4-5MPa,可用于建造多层房屋;拆除后回收可作为农田肥料.夯土材料具有吸放湿作用,可调节室内湿度.

(2)手工、机械均可;夯土材料具有较大的蓄热性,可保证房屋冬暖夏凉.

2.2黄土窑洞

传统的窑洞居住形式是当地的气候、环境、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隐含着的更本质的永恒之道.黄土窑洞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窑洞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同时,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且不占耕地,节约良田;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生根于大地,利用地形,保持着生态与水土.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在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向下挖坑,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有的地方整个村庄都在地坪以下,远望只见树木葱葱而不见建筑,融于自然之中.

3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思考

3.1结合气候与改善室内热环境

我国传统民居对建筑的通风及热环境等与气候相吻合与主导风向成30-450角,争取良好通风,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阳光.建筑物采用前后错位、前短后长等布局措施使整个建筑群避免不利风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因地制宜利用和引导水陆风、庭园风等来改善微气候.

3.2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

住宅是通过土木建筑工程来实现的,建筑材料在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中用量最大.住宅能耗除了使用能耗外,还包括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在形成建筑材料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渣和粉尘等伤及自然环境的有害物质.从这个观点出发,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生态健康方面的综合性赋予了生态建材的内涵.

3.3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建筑设计

建筑物朝向对节能意义重大.为了争取尽量多的日照,节能建筑应选择在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一般以建筑类型的不同来规定不同的连续日照时间,以确定建筑最小间距.

3.4综合整体的生态系统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建筑设计应使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本土化,考虑限制条件的时地性,适用和实用技术的时地性.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建筑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原则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建筑设计应考虑六项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尊重客户、尊重当地环境、整体的设计观.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须转变到以降低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上来,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可信赖性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负荷作为评价和取舍各种利益的最终依据.4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居住建筑设计中创造性继承的探讨

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发掘一个,整理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使其能长久得以存留.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在政府的监管下,鼓励、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传统民居、古宅保护,谁开发谁受益,这样可以解决保护经费的问题.

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通过传统民居、古宅保护,充分挖掘地域内的民俗文化,带动传统民俗文化等相关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3)通过对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装饰,修旧如初,还以其真,使之恢复建筑旧貌,使城市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和展现,体现城市新的风貌及传统格局,切实做到保护的目的.

(4)推动地域内的经济良好转型.比如,北院门高家大院总体恢复后,每年至少可以为北院门地区吸引80万人次的游客量,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带动了北院门地区从餐饮、小吃一条街向旅游一条街的转型.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等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面对既要解决、改善人口居住问题,又要减少能源消耗,适于室内外环境和谐自然,进一步探索和发掘蕴含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绿色建筑生态经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发挥被动式节能优势,是今后城乡住宅体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5结束语

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古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保护、改造.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保护和整治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改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规划管理中把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看成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不能过分依靠开发商,应重视社会其他经济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各种资金,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使传统民居的保护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