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与教育

点赞:3065 浏览:74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有就业期望值高,不愿去基层;择业动机具有趋利性,需求不切实际;缺乏竞争意识,过分追求稳定;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自我认知不足,依赖性强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引导其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和诚实守信的观念,强化受挫能力的教育,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的育人机制,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就业,减少盲目性,有效缓解其就业压力.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观;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43(2014)02-0092-03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及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终顺利就业,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观从思想上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目标和就业标准的确定,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能否理性择业、及时实现初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就业观可以指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1.就业期望值高,不愿去基层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较高,集中选择发达地区、党政机关、大单位,认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较少或完全不考虑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优势.近几年,国家为了帮扶大学生及时就业,推出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但收到的效果不尽人意.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不愿到乡镇企业和微小企业就业.

2.择业动机具有趋利性,需求不切实际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功利化、本位化倾向,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体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于眼前的、短期的物质利益索求上,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标准判断表现出较强的狭隘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收入,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片面选择效益好的热门行业,追求稳定且薪酬高的工作,特别关注岗位物质待遇例如薪酬收入、住房、福利等.趋利化的择业动机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成功选择.

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与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缺乏竞争意识,过分追求稳定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就业问题时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弱,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首选是工作稳定,待遇好的党政机关、大企业和事业单位,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没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挑战,不敢面对现实.有些人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选择了逃避找工作,加入考研的队伍,把考研当成“避风港”.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求稳怕变,追求舒适、低风险的工作,缺乏竞争意识,不愿尝试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岗位,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自主创业意识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4.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感到时下的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受择业动机趋利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多考虑个人的短期利益,怎么写作社会的意识较差,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在没有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了解和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但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时毫不犹豫地马上毁约,改签其他单位.在就业过程中随意违约、毁约,导致用人单位蒙受损失.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作检测,如修改课程成绩、编造个人经历、获奖荣誉和证书等.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诚信意识导致择业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是大学生应当克服的择业观消极因素.


5.自我认知不足,依赖性强

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障碍.职业岗位与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才能特点密切相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愿、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和科学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有些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造成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坐失良机;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靠”、“等”思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望学校推荐工作,期望父母、亲朋好友帮忙联系工作岗位;有些大学生存在悲观情绪,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所以无法找到中意的工作岗位.自主择业意识薄弱,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差,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境地.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与教育对策

1.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多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会导致其社会价值的缺失,人生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将就业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的育人机制,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增强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效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育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基层磨练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厚积薄发,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2.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思路决定出路,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就业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沉着应对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效减少就业心理压力,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的首要目标.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自卑与自负、焦虑与困惑、依赖与消沉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将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高校应建立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制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认清形势、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理性处理社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高校应针对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偏差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和教育活动,消除不健康的就业观念障碍.通过校友报告会、专家咨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理性就业,减少盲目性.

3.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生学习理念的树立.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特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生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将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认知自我、提高能力和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能够坦然面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珍惜就业机会.终生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把终生学习看作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需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4.加强受挫能力的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相对顺利,因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够稳定.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遭遇到挫折或者不公平待遇时,容易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产生消极情绪;另外,残酷的客观现实与主体期望理想的巨大差距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大学生往往找不到调适自己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挫折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克服消极等待心理,积极主动地创造就业条件.进行挫折教育能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认识各种挫折因素,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变挫折困难为前进的动力源泉.教育学生在就业舞台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才能.

5.教育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增加了社会成本,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因此,高校应把诚信教育纳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在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牢固的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诚信监督与惩罚机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管理力度,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从制度上减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检测行为.

四、结论

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引起政府、学校和家庭各方面高度重视和协作,不断探索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而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是非辨别能力,客观评价、合理定位,树立起面向基层、诚信竞争、自主自立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2]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3]杨海光,梁儒谦.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1(16)

[4]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5]曾继平.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责任编辑: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