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点赞:25949 浏览:1187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校企深度合作背景,论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关 键 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需要,党建工作成为新时期培养人才的一大重要阵地.其中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创新不够而显得相对停滞.尤其是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常态化、深度化,学校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在这个特定时间与空间内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普通高校既有共性,又有高职院校的个性.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勇于实践.

一、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观念创新是前提

随着高职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而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观念却很落后:第一,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与普通高校不同,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培养人才以技术型为主,这就导致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重实用、轻思想,重技术、轻党建”[1](P.95)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员的培养和管理,对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有些人认为硬件条件硬指标,非抓不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出现时抓时放,时紧时松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第三,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方面,因受传统工作观念和模式的制约,尤其是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学院,很难从原来一年发展几个学生党员转变到较为完善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体系.这样高职学院发展党员的数量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离具体目标和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卓有成效,但在深度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却显得滞后.从2007年开始的广东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中,也反应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第一,学生党员人数偏少,党的基层组织发育不成熟.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多以普通高校为背景,针对高职院校这个群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少而又少.从中国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CNKI期刊搜索有关“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匮乏,且不成体系.第二,高职学生党性教育特色不够.当前,许多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入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方向就是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以党性教育带动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从而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与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局面不相适应的现状.

二、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党建工作,开创高职党建工作新局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崇高的职业理想,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纳入党员教育工作体系.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融入现代职业素质当中.在党员社会实践中培养高职生的敬业乐业、恪守信用、团结协作等精神.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动机.以党性教育带动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影响职业教育价值观取向.

(一)以校企合作党建基地为平台,创新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校企共建党支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其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优势,在校企双方的利益共赢上通过校企共建党支部,延伸党员管理,让党建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基层党组织与企业共建党支部,使党建在校企双方展开的学生实习与就业、课程建设、人才交流、项目开发、文化共融等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对准专业群和岗位群进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擦亮“校企共建党建基地”牌子,实现双赢.

建立校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党组织培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扎实推进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教育、发展、提升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以党建活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使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的积极作用.

建立学生党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通过把基层党支部建在见习基地上的新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党员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实习人才的机会,实现人才、文化的融合以及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并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的参与度.

校企共建共管学生党员队伍,创新组织生活方式.让二级院系基层党支部与企业共建共管学生党员队伍,形成校企合作的校外新载体,拓宽党员发展教育的新空间.在企业实训期间定期召开党员生活会,在企业建立“党员怎么写作站”,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2](P.38)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先锋模范和积极带头的作用.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延伸党建活动阵地.探索校内校外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党建活动要积极将党建工作阵地向网络、学生社团、宿舍文化延伸,同时也要向企业延伸.学生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结对帮扶.高职院校既有校内实训基地,又有校外实习单位.因此,高职院校党建活动的阵地还应当延伸到校外实习单位,特别是在“2+1”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处于实习状态.学院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基地,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党建基地项目,创建校企共建党建基地示范点,形成示范、引领、普及效应.从而在党建方面,改变高职学生培养以学院为单一主体的局面,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企业、学院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态势.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度发展的引擎,使党员成为企业实习实训的先锋,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实习实训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目标.(二)创新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以完善的机制体制作为保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党建探索的经验必须以健全的制度确立下来,才能持续发展.一是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学校每年给予每个基地投入一定资金,以优化党建基地项目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组建校企双方的党建督导小组,开展定期的过程检查、评估验收、纠偏提升工作.二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党建资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人力、智力、财力、物力资源相对不足,须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与企业各种学生党建工作资源,探索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建设工作.三是强化校企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学生党建的机制与制度建设,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效果,体现知识性、时代性、社会性、趣味性与职业性.四是建立一支校企党建工作队伍.形成学生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群体“三位一体”.[3](P.73)建立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所必需的党员队伍基础,加大党员发展的工作力度.五是创新校企党建工作思路理念.构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实现学生的基本利益诉求目标“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校企党建工作评估评价体系.

(三)体现高职特色,全过程做实学生党建工作.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处于实习状态,应当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采取巡回检查、定期联系、定期汇报等形式加强实习期间预备党员的管理和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这种方式将成为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通过党员下厂实习佩戴党徽、党员示范岗、党员“一帮一”等活动,使入党积极分子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党员的榜样力量,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实习实训环节更是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环节,是否能吃苦耐劳,是否有奉献精神、是否能团结群众、是否有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都可以在实习实训环节中体现出来.对于实习期间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可以考虑在实习单位出具实习或工作证明的情况下尝试由支委会与培养人讨论决议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抓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大学生党员在发展前后的培养考察时间总体来说是较短的,他们中许多人都来不及在学校转正为正式党员,就面临实习或毕业,他们的党性修养尚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教育.由于当前高职毕业生大多数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高职院校学生中流动党员分散性、流动性更强,教育、管理难度更大.那么,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成立流动党支部,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做好毕业生党员的档案接转预报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的档案管理模式提高党员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等都是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

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党建工作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校企结合、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操作能力的学生,而且政治上过硬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