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西突发事件报道策略比较

点赞:24040 浏览:10812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突发事件报道不仅影响着事件本身的解决,还关乎国家形象.本文重点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中西突发事件报道策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这些异同思考我国突发事件报道在新媒体时代还应改进的方面.

关 键 词:突发事件新媒体报道策略中西比较

进入新世纪以来,灾难性以及危机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聚焦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舆论,隐瞒和压制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喉舌的媒体报道突发事件,不仅对事件的顺利解决以及民众情绪的缓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形象.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科技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在报道突发事件时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一、突发事件界定

突发事件的定义,笔者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之中的事件,或者即便对事件的发生能有所预料,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事件又会对公众的生活、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中的突发事件侧重于指那些重大性、负面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的事件.突发事件报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这里的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

二、中西突发事件报道策略相同点

突发事件多为危机事件和灾害事件,往往能触动我们每个人的神经.由于其重大影响性和负面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都非常谨慎,并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一致性.

(一)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

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在悲剧和灾难中,人是最脆弱的,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需要以此来获得新的希望,重树生活的信心.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灾害报道中,媒体都非常注重“以人为本”这一原则.中,媒体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版面志哀、新闻图片的谨慎运用以及暂停娱乐和消费资讯报道.印度洋海啸中,西方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海啸中人物的命运,比如CNN曾在一篇报道中记录了斯里兰卡当地一位在海啸中失去家人的渔民的生活和感受.所谓“人有国别之分,灾难却没有国界”,即使是发生在别国的灾难,媒体报道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西方媒体就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比如CNN在四川地震后发布的一篇短小的新闻报道――《中国的地震灾民忍辱负重》,影响很大,感动了许多美国人.

(二)重视网络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中西突发事件的报道还体现出这样一个共同点――重视网络媒体的使用.由于网络的便捷、快速以及无时空限制,几乎第一时间发布灾害报道的都是网络媒体.

14点28分发生,14点46分国家级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同时据万瑞数据的监测显示,当日下午15:00-16:00,各家网站的访问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结合网站相关内容情况看,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Tom网、MSN央视国际等大中型网站以及千龙网、荆楚网等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的报道,并快速推出了相关专题,这种时效性令多数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同时也是震后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印度洋海啸发生后,CNN网站利用记者资源的优势,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对灾难进行了全程跟踪,该网站在2004年12月26日9时21分(美国时间)发布题为《亚洲地震3600人遇难》的消息,初步报道了灾难的经过.

随后,各网络媒体还进行了不同的专题式报道、滚动式伤亡数字以及网上捐款等.

三、中西突发事件报道策略不同点

尽管在大的理念和方式上,中西突发事件的报道有着一些共同点,但由于中西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媒体性质的不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必然也存在不少的差异.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发达的程度也决定报道策略的不同.

(一)求稳VS求快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媒体性质的不同,中西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反映也不同.2005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CNN取消了正常的节目,共派出了50名雇员,全天24小时在现场,还雇佣了80名当地人员,其中包括大约20名记者.在海啸发生后的最初10天,CNN共播放了大约700小时的电视画面,不惜一切工本,报道第一手的硬新闻.而在中,为了及时地报道有关地震的消息,央视首次推迟《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让位给抗震救灾报道,这一举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跟西方国家比较起来,力度还是不够的.

由于中国媒体的性质,加上媒体的层层审查制度,它们在得知消息后一定会先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在得到批准和建议后才会发布新闻报道.而西方媒体由于不隶属于任何政党,多会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抢占先机和舆论制高点.

(二)正面VS全面

在对外报道时,西方传媒特别注意按照新闻理念或者传播规律来操作.在遵循新闻价值、保持民间姿态和拒绝“官腔”和“宣传”的基础上,西方传媒多是全面展示事情的发展进程;而中国由于受“以正面报道为主”原则的影响,媒体在报道时正面宣传的意味很浓厚.

中,权威媒体美国CBS和中国央视对当天报道的对比可见一斑.“CBS晚间新闻对于报道的总体思路是:整体描述受灾情况――灾民的情况和反应――救援状况――国内其他民众的反应――领导层的指示――连线采访一些细节状况(也是关注灾区和救援状况).央视采取的编排方式是:简短的导语对地震进行介绍――政府高层的关注和解决方案――相关部门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各部门积极响应号召的救灾工作――全国各地的支援――连线央视记者描述灾区情况――预防工作”.CBS整个是以5W的模式在进行着灾难报道,侧重于客观事实的尽可能全面的报道,而央视的报道则更偏重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和安抚民心的作用,对整个事件的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夹杂其中.西方的报道理念是侧重将信息尽可能多地告知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中国的则是尽量多地报道正面的救灾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三)抒情VS描述


由于我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属性,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等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这里作者没有直接讲述事实,而是先声夺人以抒情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抒情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

而西方向来有注重客观描述的传统,这在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学著作中都可见一斑.同样,西方记者在报道中也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一般只作白描式的刻画.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的《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的报道中写到:

“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可见,西方记者在报道灾难时是秉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客观描写灾难现场,并不对事件作观点的评价,但作者的感情却也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了.

(四)新媒体运用程度的差异

互联网已渐渐成为一种影响范围最大、影响速度最快的媒介.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互联网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突发事件前期的酝酿和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爆发、扩散及对外迅速传播的阶段,网络几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起着重要作用的媒介”.

在2007年的灾害报道中,美国新闻媒体更是利用了Google地图、手机和互联网跨平台怎么写作Twitter以及各种社会性网络媒体,如博客及YouTube等.在美国加州2007年10月的森林大火中,加州几个报纸网站使用Google地图来呈现火灾蔓延的位置和方向及其造成的损害.2007年,美国新闻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结合手机短信,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报道形式――Twitter.在火灾烧毁了信号转播塔时,记者可以利用Twitter通过手机短信对火灾进行时事报道.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突发事件报道策略改进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和改进.

(一)坚定不移推进适宜性

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不能为了收视率或发行量一味求快,还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2010年,菲律宾人质事件震惊了世界,也给媒体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科拉松在答记者问时说:“在我看来,我们本来应对现场的媒体进行约束,让他们停止报道现场的情况.”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马尼拉时报》于同年8月25日发表专栏作家丹-马里奥(DanMariano)的评论:《失职的+歇斯底里的记者等于人质悲剧》,指出媒体在人质解救现场的直播报道和渎职一样,是人质解救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媒体对事件的过度介入和不加约束地现场直播,明显干扰了救援行动.在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印度孟写恐怖袭击案等突发事件中,也有因媒体的过度直播而影响了事件的进程.新闻直播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记录突发事件,是记者的荣耀,也是媒体的卖点,但在危机事件的关键时刻,当直播可能影响到人物命运和突发事件进展时,记者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报道行为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了.

新媒体时代中西突发事件报道策略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信息的平衡和全面性

新闻报道要本着“全面反映事实全貌”的原则,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报道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而不是以偏概全,甚至“一面倒”.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刻意地压制负面信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以《纽约时报》为例,它的头版文章多采用宏观的、全景式的角度,内容多为揭露性报道.比如飓风给城市和市民带来的损害、迟缓的政府救援行动、种族及贫富问题等.但是,为了体现平衡,专版一般会有一篇文章讲救援的积极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多样化,只有全面和平衡的报道才能让受众信服.值得欣慰的是,中,中国媒体的报道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点,比如对学校建筑物质量和地震预警系统的质疑等.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还是以报道正面信息为主.

(三)注重新媒体的运用

突发事件发生时,西方媒体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报道信息和反映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其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手法.

当通讯中断时,我们可以用类似于“Twitter”的方式,而不是局限于收音机.另外,西方媒体在突发事件(比如火灾)发生时,使用Google地图的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自己的百度地图,利用百度地图标出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受影响的区域,会让受众一目了然,也更便于问题的解决.再者,我们也不能忽视博客和社交网站的作用,比如空间、人人网等.

综上所述,由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灾难性,在这样的事件面前,人文关怀是人类的共有情怀;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西突发事件报道也都十分注重新兴媒体的使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沉淀、价值观、新闻观以及科技发展程度等的不同,中西突发事件报道也体现出一些差异.孰好孰坏,没有一个定论,面对差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谦虚接受和借鉴西方好的方面,并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协助其他社会力量将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