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

点赞:10259 浏览:43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导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正确幼儿家庭教育理念的确立.

【关 键 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性心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

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

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

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